原标题:51信用卡七成收入来自助贷业务 从“兜底”模式转向分润模式
来自银行、消费金融、信托的资金,正在通过“助贷”这一模式,托起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
近期,多家上市互联网金融公司财报显示,来自持牌金融机构的资金规模迅速增长,助贷模式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究其原因,在现金贷新政、P2P网贷规模限制等监管政策下,助贷机构较为依赖来自传统机构的资金。此外,浙江等地开始出台针对助贷模式的监管要求,但尚未推及全国。
助贷业务模式也逐渐发生变化,此前的“兜底”模式已无以为继,助贷机构开始引入融资担保、信用保证保险等。
助贷业务猛增
2018年度财报显示,51信用卡(2051.HK)超七成的收入来自助贷业务,去年末26%的资金来自机构。
在2017年末“现金贷”新政发布后,51信用卡一度中止“助贷”业务,直到2018年4月拿到融资担保牌照后,自去年二季度起逐步恢复与各机构融资(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等)的合作。
3月26日晚,在港上市的51信用卡发布财报显示,该公司去年收入28.12亿元,同比增长24%;溢利2.17亿元,2017年为亏损13.79亿元。其中,来自助贷业务,即“信贷撮合及服务费”增长了26.3%,占总收入的73.1%。
51信用卡的资金来源方面,在P2P平台资金受限、助贷业务恢复后,机构资金来源的比例从2018年上半年的8.5%,提升至下半年的19.1%,并于2018年12月达到26.3%。截至2018年底,51信用卡从各类机构融资伙伴取得超过100亿元信贷余额的资金额度,该公司预计来自于机构的信贷撮合资金占比将会进一步提升。
51信用卡首席财务官赵轲在香港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助贷政策限制只是个别省份实施,整个监管政策对于助贷业务还是比较友好的,银行也迫切需要寻找一些助贷公司合作,该公司资金来源包括全国性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信托等。
3月26日晚,维信金科(02003.HK)发布财报显示,在剥离线下贷款业务后,聚焦信用卡余额代偿业务,与三大运营商、健身及职业教育合作获客,新拓展了10家资金方,去年末资金合作方总计30家。贷款撮合服务费增加,主要由通过信用增级贷款撮合模式及纯贷款撮合模式实现的贷款量大幅增长所带动,同期,通过信用增级贷款撮合模式及纯贷款撮合模式实现的贷款量由38.1亿元合共增加84.5%至70.3亿元。
趣店(QD.N)于2017年全面转向助贷,2018年撮合贷款收入大幅增加,助贷收入从2017年四季度的1.495亿元增加至5.791亿元;全年撮合贷款收入及其他收入为16.47亿元,同比增长了4.45倍。去年新增19家机构资金,共与99家持牌金融机构保持合作。资金来源方面,趣店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资金余额从2017年四季度的112亿元,大幅增长70%至2018年末的190亿元。
乐信(LX.O)2018年度财报显示,去年金融科技收入是增长最快的部分,全年金融科技收入20.8亿元,同比增长448%。与超100家金融机构合作,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占比已达促成借款金额的70%以上。
3月14日,拍拍贷发布2018年财报显示,随着机构融资快速增长,2018年四季度的借款撮合额为176.17亿元,较三季度环比增长19.2%,较2017年同期增长0.3%,全年撮合借款金额达614.98亿元。未来将通过机构合作伙伴实现资金来源的进一步多样化。
助贷模式之变
随着现金贷整治、部分地区监管整顿助贷模式,去年以来的助贷模式与之前相比,已有所不同。
助贷模式转向的关键原因,是监管环境的变化,即P2P网贷平台被要求不得新增规模。例如,乐信CEO肖文杰在该公司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资金来源重心转向金融机构,近70%的新增资金来自机构。该公司旗下桔子理财去年自查之后已停止增长,2019年不会依赖P2P的增长带来贡献,所有的增长都在金融机构。
今年1月,浙江监管部门发文要求,互联网助贷和联合贷款核心风控环节不得外包,立足当地不跨区域。城商行、民营银行法人原则上只能经营本行有分支机构的地域的客户,辖内城商行分行原则上只能经营省内的客户。
不过,关于助贷业务模式仍未出台全国范围的监管要求,各地具体要求不一。目前,助贷模式已经发生了几点转变:
一是,助贷由原来的“兜底”模式转为分润模式。此前,助贷机构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往往 对贷款“兜底”,发生不良由助贷机构承担。去年以来,助贷模式改为分润模式,由助贷机构进行导流、客群初筛,合作机构与助贷机构对贷款收益进行分成。
一位助贷业务人士表示,这一模式改变的影响是,助贷业务的门槛提高,资金向头部、大型的助贷机构集中。
对于利润分成情况,各家机构不一。有的助贷机构人士表示,其会以技术服务费名义收取“4个点”收益。另一机构人士称,其所在机构与出资机构对收益进行分成,出资机构通常拿到5成以上。
二是,在新的助贷模式下,大部分合作机构要求引入第三方增信措施,包括融资担保、信用保证保险等,仍有小部分银行对此并无要求。
上述助贷机构人士表示,市场上助贷机构与银行的合作主要看收益与风险的分配情况,有流量资源的“巨头”,在信贷资产出现坏账时,助贷机构不承担任何损失;但对于一些有风控能力的金融科技公司,会倾向于收益与风险挂钩,当信贷资产出现坏账时,助贷机构与银行共同分担风险,助贷机构获取的收益与资产质量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