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商用服务机器人的AB面:高毛利下销售额越高越亏 挖掘刚需性价值是关键
在智能化、自动化的时代,商用服务机器人正在加速改变着我们的商业生态。从机场、高铁站,到酒店、购物中心,以及在博物馆和办事大厅,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商用服务机器人身影。这些形象各异的机器人借助智能交互、自主导航等技术,能够完成一些基本的服务,提升了服务的效率和体验。
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3)》内容显示,2022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74亿美元,5年平均增长率达22%,2022年服务机器人规模达65亿美元,2023年将有望突破100亿美元。
不过,这一“朝阳产业”也遇到了瓶颈期,在市场规模保持增长的背后,隐藏着增速下滑的危机。行业的投资热情在逐渐褪去,市场竞争也在逐渐加剧,为了抢夺市场,一些品牌和代理商还打起了价格战。
“这个市场进来很容易,但是要持续增长以及实现盈利则是非常难”,小笨智能总裁杨鹏对钛媒体App表示,“商用服务机器人仍处于探索阶段,做生意和做企业也是两码事,不要幻想在硬件成本上拉开差距,软硬件服务一体化以及真正做出符合场景需求的产品,市场才会买单,才能将整个市场盘子做大。”
商用服务机器人应用加速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的定义,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它能完成有意于人类健康的服务工作,但不包括从事生产的设备,主要应用于非制造业领域,如清洁、零售、物流、医疗、教育等行业和场景。其中,商用服务机器人则广泛应用于商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如餐饮、酒店、零售等,用于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2016年左右,是国内AI创业的第二个爆发期,催生出许多服务机器人企业。不过,那时的技术以及产品应用仍处于一个不完善的时期,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水平去真正实现产品价值化。杨鹏指出,当时的产品在进入到B端后,并没能在生产经营环节来解决B端的业务问题。机器人对于业务端的理解,仍然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按照功能以及场景划分,商用服务机器人可以分为多个类型。一是智能交互型机器人,主要应用在博物馆、银行等展厅大堂,来替代讲解专员,以及进行一些简单工作的处理。
二是工具类机器人,替代简单、重复度高以及用工量大的单一工种。比如智能盘点机器人,在大型商超里利用机器视觉、无线射频技术(RFID)等技术,快速、准确地识别和记录每件物品的位置和数量。通过数据分析算法,机器人可将读取到的RFID标签信息进行处理和统计,生成详细的盘点报告并同步至仓储管理系统,实现精细化管理。
工具类机器人还包括配送、清扫以及消毒机器人等,这些产品近三年出现的频率更高一些,在酒店、高铁站等地方经常看见。相关数据显示,餐饮行业商用服务机器人在2020年左右进入高速发展期,2021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同比增长超过100%。
另外,还有一种是特种机器人,比如在铁路系统,对高铁进行清洗工作。据杨鹏介绍,高铁正常每天运行完3000公里之后需要进入检修车间来进行日常维护,特种机器人可以替代传统人工对外皮进行清洗工作。以前需要25个人耗费45分钟的工作,现在只要一台设备两个人,时间也缩短至20分钟。
伴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进一步迭代,商用机器人还将在更多的场景加速应用。《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0~2021)》指出,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需求强劲,未来市场潜力巨大。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商用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为机器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
行业增长遇瓶颈,销售额越多亏损面越大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用机器人取代人工,更多的是想降低运营成本,实现降本增效。但是,并不是每个场景下的服务机器人产品都是“物有所值”的。对于博物馆那种讲解机器人来说,市场售价一般在10-15万之间,通过多年服务期的成本摊薄,相比较人工更为划算。并且,在管理、后期培训上也更容易,与展厅声光电的一体联动,也能进一步提升讲解效果。
对于酒店配送机器人来说,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并没有从本质上带来降本增效。疫情期间,借助无接触配送,配送机器人兴起。不过,在配送之前仍需要人工将物品放置在储物仓中,并设置配送指令。某种程度上来看,酒店的配送机器人并没能替代原有的人工,只是降低了工作量。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一豪华酒店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配送机器人更多的是酒店差异化服务的一种代表,几十万的产品实际效率还不如人工来的高,除了现有的产品,以后也不会再采购。
“酒店也不是傻子,之前采购一是新鲜,二确实也是有需求,现在疫情过去了,市场的大盘也降下来,可以明显感觉到产品不好卖”,某品牌代理商小武说道。
市场对配送服务机器人的态度,也是全行业的一个缩影。对比前两年的高速增长,商用服务机器人遇到了发展瓶颈期,增速震荡下行。此前,IDC更是公布数据称,2022年商用服务机器人中国市场总体规模1.69亿美元,同比略降2.5%。
与此同时,投资市场的热情也在褪去,不像疫情期间那样一涌而入。小武指出,整个机器人业务发展到去年年初的时候,增长也到达了一定的瓶颈期,本身现在的投资环境就不好,要想让投资人拿钱来投服务机器人就更难了。
钛媒体App发现,商用服务机器人的增速下滑,除了与本身的受众定位以及产品有关外,多年来场景拓展上的速度较慢也是原因之一。五年前,服务机器人就在商场、写字楼、酒店、博物馆等场所应用,现在来看,依旧是集中在这几个场景。很多客户一开始采购是图新鲜,希望能提升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但最终成了“吉祥物”,开机率也不高,变成了噱头产品。
杨鹏指出,国内能够实现年出货量超千台的公司是很少的,在完成这种出货量的情况下,还能有高长期使用率,也是非常少的。
“现在目前国内很多家机器人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在增加收入的情况下它的亏损面在增加,销售额越多亏损面越大,这就意味着它的销售收入和运营成本成正比增长。”
钛媒体App了解到,商用服务机器人其实是一个毛利非常高的行业,对于行业的高毛利,小武没有否认这一点,但他也表示这是因为行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前期的研发投入需要高毛利来平摊。至于为何卖的越多亏的越多,归根结底还是运营成本太高,加上行业内卷严重,纵使是出海也是卷不动,品牌和代理商搞起了价格战,扰乱了行业的正常发展秩序。
“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就有专门做低价的品牌,看谁家卖得好我就快速复制搞出一款外观和大致功能相似的,然后靠低价销售出去。”
挖掘刚需性价值,持续性增长是关键
即便是当前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行业的增速有所收紧,但在小武等从业者看来,商用服务机器人的方向没有问题,前景也没有问题,只是目前大环境的影响,导致投资人以及品牌扩张会更谨慎。“低迷是暂时的,在AI、自动化等技术的推动下,行业总会回暖。”
杨鹏表示,现在市场增速放缓,作为企业更应该做出针对性的经营调整,纵使行业未来的空间很大,但现在不适合做激进式的扩张,在规模发展的前提下,保证盈利水平。“做企业和做生意是两码事,做企业包含做生意,但是做生意一定不是做企业。”
不过,有一点需要认识到的是,在行业重回高速增长之前,如何做出正确的调整,是能否坚持下去的关键。钛媒体App认为,一方面要挖掘出商用服务机器人的刚需性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做出的产品要找对场景,找对客户,有需求市场才会买单,才能保证业务的可持续性,提高复购率。
盲目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有情怀的确能做出优秀的产品,但好的作品呈现的前提是首先活下来。钛媒体App了解到,曾经有一家比较火的机器人公司投入过千万去做模具,最后的产品很好,但是出货量一个月也就10台左右,根本覆盖不了成本。对于当下还在续的企业来说,守住存量业务,创新增量业务,规模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保证利润水平。
另一方面,硬件在中国的研发环境和制造环境里面很难形成门槛,为了实现持续性增长,软件等核心技术的研发需要不断加强。杨鹏认为,中国在硬件供应链这块非常成熟,在国内做硬件产品不要有幻想说每一家公司能形成 性的成本优势,硬件成本无论什么样的优势,成本差距不会超过10%。
“如果要解决客户刚需价值必须要走定制路线,软硬件平台一体化,全链条投入,在核心零部件保证成本优势外,通过云管端的模式,进一步降低运营交付成本和售后成本。”
去年以来,AI大模型的火爆,也让服务机器人有了转变的方向。但是考虑到市场的特性,对于大部分商用服务机器人企业来说,没必要从零开始研发,通过目前已有的开源模型去做训练和优化足矣,将大模型能力与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相结合,从而提升研发的效率以及降低硬件资源的消耗。
此外,近段时间,人形机器人也迎来了发展突破,而这也给服务机器人行业提供了进一步破局的机会。不过,杨鹏则认为,真正的人形机器人对现有的机器人产品就是降维打击,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
“对于我们行业来说,还是要围绕场景需求,去迎合市场的发展,探寻全行业场景应用发展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