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直播电商风波大事记 资料来源:陀螺研究院
直播翻车背后的取证疑云
在接连的直播翻车事件背后,究其根本,由于机构的参与,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等,卖方可能因道德风险而寻求寻租的空间。在直播带货中,主播以巨大的流量节点支撑,通过直播的驱动,将消费者,电商平台,供应商,工厂,品牌方,网红机构进行整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供应链网络体系,互相协同,快速迭代。而买方,大多是凭借对主播的信任度以及价格优势而参与其中。可以看出,直播带货使得生产的链条缩短,但主体的参与度与协作程度大幅度增长。对于买方而言,货品交易的封闭式程度迅速提升,当涉及到侵权时,取证的难度也不断加大。
当前,在我国司法领域的取证中,判定证据的有效性主要从证据三要素入手,即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在传统的电商中,尽随着电子证据被大范围的运用,我国逐步建立起由质量监督部门为中心,电子商务风险监测数据、监督抽查数据和执法维权协作数据多线条取证的监管体系。然而,在电商向基于移动社交和直播的2.0形式转变后,由于交易频次、交易链条等的迅速增加,取证在证据三要素的判定中上面临了新的困境。
电商升级转变带来的取证难题 资料来源:陀螺研究院
在电商2.0中,用户设备由电脑客户端完全转向了以移动端为主、电脑端为辅,交易与结算的时空差进一步拉大,由于丧失了时间与地点对交易的限制,增大了取证结果的不确定性,真实性判断难度增加。其次,人货场关系得到调整,商品内容由平台集中展示、相对封闭的运营模式转为以数据驱动的智能营销、大数据营销模式,用户自动接收分发推送商品,定制化的取证需求难以满足。最后,平台治理模式由平台自治为主转为平台、主播、商家多方共治模式,在取证过程中有多主体参与,调查环节中证据的真实合法性有待加强。
区块链取证怎么做?
区块链是一种缺少权威机构信任背书环境下的公开可验证大规模分布式协作数据库系统,以密码学为基础,通过分布式多节点“共识”机制,可以“完整、不可篡改”地记录价值转移的全过程。
具体而言,结构上,区块链由一个个区块链接而成,区块中内含封存数据,而区块由区块头和区块体组成,在区块头中封装了当前的版本号,包括前一区块的地址、时间戳、随机数以及默克尔树根值等信息,区块体则封存默克尔树,所有的交易信息通过哈希过程存储于默克尔树(Merkle),所形成的的链式结构与节点机制,使其获取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技术特性,可在不在中心化背书的前提下,形成新的信任范式。
区块链结构 资料来源:科学家
以“市监保”应用案例为例解析区块链取证
近日,浙江上线全国 区块链取证APP市监保,以此APP为例阐述区块链在取证中的实际运用。根据公开信息,在市监宝APP中,目前仅浙江省内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可使用。该取证APP是以随时取证为核心,主要围绕“录屏取证、录像取证、拍照取证、录音取证”四大功能,集成含有区块链上链信息的固证文书。
(一)系统需求分析
这一系统主要服务于三类用户群体:执法人员、鉴定机构、政府监管部门。对于这三类用户而言,分别产生如下需求。
系统服务对象需求一览 资料来源:陀螺研究院
(二)系统模型说明
预测系统模型 资料来源:陀螺研究院
执法人员:在该系统中,执法人员负责通过APP中的录屏取证、录像取证、拍照取证、录音取证等功能进行取证,并将信息上传,以获取固证文书。
鉴证机构:获取取证信息之后,通过标准化评估,将符合要求的证据储存,并出具固证文书。
监管机构:对全程进行监管,若出现不合规行为,及时进行监督。同时,若证据信息证明真实,派遣相关人员进行后续调查。
(二)系统设计使用说明
普遍而言,系统一般采用列表结构一描述网络中的点结构,以多输入多输出的状态整合整个网络中的变结构,但本次市监保并未透露其搭建架构,在此主要描述其使用流程。
其架构设计主要围绕启用前—使用中—使用后三个维度进行。
在启用前,需保障取证环境的清洁性和取证证据的客观性,对手机网络状态、时间信息、Root情况、地理位置、应用列表等进行检查。
在最关键的取证环节,执法人员取证后,将取证环境、过程、结果实时上链至市监联盟链,链上信息将自动推送至部署在第三方司法鉴定机构的存储服务器,有效防止信息事后篡改行为。
在鉴定机构完成针对网络交易监测系统线索有效性认定的“探针固证系统”检验之后,APP将触发智能合约,自动出具含有区块链上链信息的固证文书,提升取证效率。
此外,在调用信息时,APP直接调用获取底层实时电子数据,确保了在整个取证过程中的可追溯功能。
模拟市监保APP的取证流程方案 资料来源:陀螺研究院
理智看待:区块链取证并非
尽管区块链在直播取证中具有天然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区块链仍是一种新兴技术,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不论是关键技术,亦或是应用模式,均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诸如事实上链困难、性能不足等的问题函待解决。
区块链自身拥有一套特别的应用模式,可将链外数据上链确认为事实,其本质是通过共识机制将当前数据塑造成为节点上多数人达成共识的事实,基于这些事实进行下一步的衍生应用,这本是保持区块链不可篡改性及可追溯性的重要原则。但是,信息源是否一定能保持真实性,区块链也无法保证。在取证过程中,商品交易流通产生大量信息,区块链只能保证其基础设施及程序的置信度,若是存在信息源造假的可能,则超越了其能力范围,无法确保信息数据上链时的真实性。在取证APP中,区块链仅可以保证上传数据(录屏、录像、拍照、录音)的真实性,但对于货品是否存在违法行为,还需后续进行充分调查。
其次则是性能与可扩展性尚未成熟。从承载力来看,区块链的数据储存结构承载力堪忧,现下多数的区块链技术仅能支持100-1000TPS的量级写入能力,对于数据分析的支持效果明显落后。在数据协同方面,存储空间的不足使得区块链节点数据链下扩容成为常态,链上与链下的检索—储存相关性函待解决。以该取证APP为例,目前该APP仅用于浙江市场监督局执法人员,人数尚且处于可控范围,若之后放宽到普通用户即可使用,其性能与可扩展性仍有待加强。
区块链取证趋势:政策优势凸显,市场潜力良好
今年以来,在区块链被列入新基建之后,各地的区块链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开始涌现,不断出现各种应用新模式、新业态。但相比于金融、政务与溯源等领域,取证由于用户群体较少、性质特殊、应用垂直等原因并不突出,但实际上,区块链在取证中的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从政策界定来看,事实上,区块链用于取证早已有法可循,早在2018年,区块链存、取证就已开始应用在司法规则中。2018年9月7日, 人民法院印发《 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明确提出,当事人提交的电子数据,通过电子签名、可信时间戳、哈希值校验、区块链等证据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术手段或者通过电子取证存证平台认证,能够证明其真实性的,互联网法院应当确认。
在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权清单》中,明确指出引入证据披露、证据妨碍排除和优势证据规则,推进区块链技术在审判中的广泛应用,突出反映了区块链在法制建设中尤其是在审判领域的重要作用。日前,人民日报发布的《向着治理现代化不断迈进》中指出,迈入新发展阶段,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预见,区块链作为社会法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之一,将会被予以更多的重视。
而在市场层面,区块链取证市场表现仍旧亮眼。根据国际权威机构Statista 的统计和预测,全球数据量在 2019 年有望达到 41ZB,预计到2020 年,全球大数据市场的收入规模将达到 560 亿美元,较 2018 年的预期水平增长约 33.33%。大数据市场的高速发展将有助于电子取证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根据智研咨询发布数据,2018年,我国电子数据取证市场规模为17.88亿元,同比增长16%。预测至2023年,中国电子数据取证市场规模将达35.62亿元,年复合增速达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