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玩家们的储能路径
发表于2021-11-06 10:50:20
摘要: 原标题:新能源玩家们的储能路径 10 月 18 日,华为签约了目前全球最大的储能项目沙特红海新城储能项目,规模达 1300MWh。一时间,将不温不火的储能赛道

  原标题:新能源玩家们的储能路径

  10 月 18 日,华为签约了目前全球最大的储能项目——沙特红海新城储能项目,规模达 1300MWh。一时间,将不温不火的储能赛道推上了风口浪尖,相关概念股也悉数大涨,将人们的目光一下子吸引过来。

  事实上,新能源赛道中的很多玩家早早就瞄准了储能,并暗自发力,不管是产业链上游的能源企业,还是中游的电池企业,再到下游的车企都试图想在储能赛道分一杯羹。

  在 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下,布局新能源已经成为必然,继「造车热」之后,储能是否会成为玩家们寻找的下一个增长引擎呢?

  特斯拉:大举收购

  要说到布局储能,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特斯拉。CEO 马斯克曾在多个公开场合称,特斯拉将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太阳能和更广泛的能源业务上,最终可能会超过汽车业务。

  特斯拉从 2012 年开启储能设备的研发和制造。

  2015 年发布了其储能产品:能量墙 Powerwall 和能量包 Powerpack。其中,Powerwall 可以简单理解为家庭备用电池,可以储能,利用阳光充电。Powerpack 则是通过串并联方式组成的储能电池组,可以提供超过 100KWh 的电能。这两个产品要搭配着光伏屋顶收集太阳能。

  于是,2016 年特斯拉收购了太阳能组件生产商和安装商 SolarCity,完成了「电动车 + 光伏屋顶 + 储能墙」这一离网储能系统中关键一环的布局。

  2017 年初,「特斯拉汽车」正式更名为「特斯拉」。可见,马斯克不想将特斯拉局限在汽车领域,而是尝试完成能源生产、储存与利用的闭环,将触手伸向了潜力更大、机会更多的市场。

  除了布局家庭储能系统之外,特斯拉于 2019 年 7 月又设计并生产了可用于公用事业规模的储能产品 Megapack,相比 powerpack,拥有更大的容量和更高的集成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降低电池成本,2019 年底,又收购了以生产超级电容器而闻名 Maxwell 公司,特斯拉计划将该公司的干电极技术用于自身的电池改进,这项技术能将电芯的能量密度提升至 300 Wh/kg 以上,未来甚至有可能将现有的能量密度翻番,直接增加至 500 Wh/kg。

  自 2020 年起,美国加州要求所有新房屋的建设都要包含太阳能系统,这对于特斯拉来讲无疑是一项政策利好,让其在储能的道路上走得愈加坚定。

  当然,中国作为新能源的最大生产和消费国,储能赛道也将拥有巨大市场前景。特斯拉必然不会缺席,在上海设立 3 号超级工厂,提高本土化运作效率,马斯克甚至亲自飞抵上海为特斯拉「站台」,并喊话特斯拉未来的 CEO 有可能诞生在中国。

  如此卖力「吆喝」,足见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甚至有人担心特斯拉这条「鲶鱼」会搅浑中国储能行业。但事实是,能源通常被视为国家命脉行业,大多被国有企业牢牢控制。更何况,中国本土企业的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比亚迪:全栈自研

  比亚迪早在 2009 年,就在深圳坪山厂区内打造了一个由风电、光伏、电池储能组成的能源试验田「未来村」——零碳别墅:24 小时内的用电,均来自绿色能源,经储能电站进行能量储存和转化后,能够实现零碳排放。

  在随后的几年里,比亚迪则是把精力更多的放在了海外市场,因为彼时国内的储能尚未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下游的应用空间有限,低价竞争激烈,一定程度上会分散公司在产品和技术研发上的精力,与其在国内和同行们「内卷」,不如瞄准利润更高的国际市场。

  2011 年比亚迪接到了与美国雪佛龙的 4MWh 的储能订单,向海外出口了第一个集装箱,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

  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仅 2015 年一年,比亚迪总共向美国储能市场出口了 100 个集装箱,共 132MW 的储能电池产品,价格也是当时国内市场的 2 倍。

  产品也从家庭储能系统,到工商业储能产品,再到公用级别的集装箱系统几乎实现了市场全方位的覆盖。截至 2019 年年底,从全球累计装机量来看,比亚迪可以和 LG、三星、特斯拉等巨头站在第一梯队。

  随着国内政策不断鼓励,储能赛道的蓝图逐渐清晰。在风光电储一体化的趋势下,储能必将成为新能源的标配。

  比亚迪也顺势以「系统集成商」的身份回归中国市场,此时的比亚迪,从电芯到 PCS、BMS 等核心部件均为自主研发生产,除了向电网等个别客户提供电池外,比亚迪并不单独销售其电芯和模组,只提供集成化的储能系统。

  比亚迪内部人士表示,「早期的市场环境不成熟,没有产业链配套和相关标准。为保证产品的及时交付和安全运行,由自身来做全产业链的系统集成是更负责任的做法。」

  当然,后期若想将国内储能市场做大,技术和业务的共享、开放也是大势所趋。比亚迪旗下子品牌「弗迪」的成立,也是其开始对外销售储能零部件的关键信号。

  2020 年 8 月,比亚迪首次将电网级储能产品 BYD Cube 公布于众,产品形态一改过去的集装箱式,而是更加模块化和标准化,业内人士也将其视为一款革命性的产品,认为比亚迪把造动力电池的创新,应用在了储能系统上,把车规级电池上对空间的极致压缩,投射在了集装箱体积的储能产品上,以「降维打击」的思路,推动储能发展。

  2021 年,后续的 BYD Cube 还将搭载比亚迪的拳头产品「刀片电池」,能够进一步缩小储能电站的占地面积。

   王传福曾不止一次谈及他在新能源上的愿景,打造一个围绕太阳能、储能、电动汽车的新能源帝国。这与特斯拉「光伏 + 电动车 + 储能」的战略布局如出一辙。

  比亚迪储能业务总经理尹韶文在储能大会上表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光伏组件企业出现在中国,最有竞争力的逆变器公司出现在中国,我们相信未来最有竞争力的储能公司一定也在中国。」言下之意,比亚迪在这场「储能竞赛」中也将势在必得。

  宁德蔚来: 抱团取暖

  能够像比亚迪一样,做到全产业链自研自销的企业,还是少数,但这并不影响玩家们「抱团取暖」进军储能的决心。在此前《6200 亿业绩考核目标,宁德时代能否靠储能实现》一文中也提到,宁德时代对储能也是虎视眈眈,凭借其超强的贯穿产业链上下游的能力,从上游与国有能源巨头在风电、光伏、水电储能等领域展开合作,下游与新能源车企合资建立电池运营公司,化身储能「运营商」,通过 B2B2C 的形式,提供「风 / 光 / 水-储 / 换 / 充」的全套服务。

  而身为「新势力」的蔚来汽车,虽不及前辈们的「财大气粗」,但却有着与前辈们同样的储能野心。

  蔚来在 2021 年上半年成功牵手中石化,规划在中石化加油站网点布局 5000 座充换电站。

  二者之所以能够「一拍即合」,一方面也是中石化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关键一步。因为在牵手蔚来之前,中石化早已布局太阳能产业,投资了超薄光伏及光电显示特种玻璃产业链中的相关企业,所以,利用星罗棋布的网点,构筑一条由太阳能发电、电池储电、电桩充电组成的「能源传导链」,将那些抛弃加油站的电动车主们吸引回来,是中石化的新战略。

  另一方面,蔚来一直走的是对标 BBA 的高端路线,若想既维持高昂的售价,又享受新能源补贴的福利,唯有走「以租代售」的换电模式才行得通。加上,蔚来汽车向来以服务著称,必然少不了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

  当然,前期的成本投入也是巨大的。但想到,随着中石化的太阳能发电初具规模后,海量的过剩电能可以储存在蔚来的换电站中,不仅可以为蔚来车主提供换电服务,甚至可以为其他车企的充电桩供电,这块储能「肥肉」,想必蔚来是不会拱手让人的。

  由此可见,新能源赛道的主流玩家都在暗自发力储能市场,因为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不连续、不稳定。所以,如果不研究储能,清洁能源将很难被大规模使用,这也解释了为何「老大哥」华为在新能源赛道开局第一招就选择了储能。

投稿:lukejiwang@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鹿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