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奶粉、冷饮业务成为业绩增长新引擎 伊利距全球第一还有多远
2023年上半年消费复苏的趋势下,乳业龙头伊利保持了稳定中上升态势,收获了营收、净利双增的中期业绩表现。
8月28日,伊利股份(600887)发布2023 年中报:上半年实现营收661.97 亿元,同比增长4.31%;实现归母净利润63.05 亿元,同比增长2.81%;扣非净利润57.97亿元,同比下降1.55%。
从分类业务来看,伊利液态奶规模和市场份额仍然稳居第一;奶粉、冷饮业务正在成为业绩增长新引擎,其中,伊利的成人奶粉业务稳居市场第一,冷饮业务规模、市场份额也均位列细分市场第一。
而伊利似乎仍不满足于现在的成绩。
2020年,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正式发布“2025年挺进全球乳业三强,2030年实现全球乳业第一”的战略目标;三年间这一目标一再被重提,就在今年7月举行的“伊利2023年第三届投资者日活动”上,伊利还表示此目标从未改变。
尽管伊利已稳居亚洲第一多年,在剩余短短的两年内实现全球前三,七年内成为全球第一,这段距离仍可谓“咫尺天涯”。
行业触及天花板伊利如何应对
目前,伊利最大的挑战在于,增长空间几乎已近饱和。
虽然上半年营收和净利依然实现了微增,但如盘点整体数据却不难看出,伊利增速放缓的状况非常明显。数据显示,伊利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速4.31%,据东方财富统计的数据,这是伊利7年来最低,甚至低于2020年,当时该数据还有5.45%。
回看伊利一路以来的营收变化也不难发现,伊利营收从1992的0.34亿元到2022年的1232亿元,30年增长了3623倍,折合年增长率高达31.4%,是如同“神话”一般的存在。但公开信息显示,从2012年以后,伊利的增速明显放缓,进入中低增长时代,近十年复合增长率11.4%,近5年复合增长率12.7%。
如今,在乳品市场非常饱和的情况下,伊利呈现出的增速还在放缓。
增长较低并不意味着伊利会失去目前在国内及亚洲市场 优势的地位,但在低增长面前,伊利若要想实现两年内全球前三,七年内全球第一这样的目标则会较为困难。
与此同时,“增收不增利”也是伊利不得不面对的核心问题。
整体来看,伊利股份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净利率同比都降了。其中,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33.48%下降到33.15%,净利率从9.71%下降到9.57%。
媒体统计发现,过去十年,伊利平均毛利率34.63%,蒙牛平均毛利率34.19%,两者水平基本相当。
如具体分析,2016——2019年四年,伊利毛利率均达到了37%以上,在37.3%——37.9%之间,前三年高于蒙牛,2019年与蒙牛基本持平;但2020年开始,伊利的毛利率就开始大幅度下滑,2020年为36%,2021年甚至下滑至30.6%,2022年虽有所回升至32.3%,但距离高峰期37.9%仍有较大差距。
深入对比可见,虽然2022年伊利营收已超出蒙牛306亿元,在行业占据 的优势地位;但近几年间,蒙牛的毛利率却一直高于伊利,基本都控制在35%——37%之间,这也侧面反应出蒙牛超强的盈利能力。
也许是低毛利率给伊利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上半年,伊利在成本方面不断收缩。报告显示,伊利上半年销售费用率、广告营销费用率分别为 17.55%、 10.64%,同比下滑0.79%、1.25%;二季度,其销售、管理费用率分别为 18.0%、3.8%,均同比下滑0.5%。
新国标背景下两大增长曲线的现实困境
得益于不断拓牌及产品多元化,伊利打造了奶粉及奶制品、冷饮两大增长的版块,成为其有力的二三曲线。
上半年,伊利奶粉及奶制品业务营收为135.2亿元,同比增长12.01%;毛利率高达40.38%,是伊利几大产品类别里毛利率最高的,占利润比例的24.96%。伊利冷饮业务营收91.58亿元,同比增长25.54%,这部分的毛利率也比较高,为39.17%。
这两台“增长飞轮”,无疑是伊利此次业绩中最亮眼的部分。
但从近几个月数据来看,占伊利收入比例高达20.49%的奶粉及奶制品业务仍然承压。报告显示,第二季度伊利奶粉及奶制品营收为60.8亿元,同比下滑8.9%。
业界不乏分析认为,伊利奶粉及奶制品业务二季度下滑原因,是由新国标下中小乳企甩货加剧竞争导致,但综合行业来看,“婴配粉”下滑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中国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这是1950年以来,年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万。
尼尔森IQ亦在5月发布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洞察及趋势报告》中指出,在人口红利减退和生育率下降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母婴相关品类,如奶粉、婴儿辅食、孕妇奶粉等均有所下滑。
据伊利披露,奶粉及奶制品业务中,成人奶粉业务零售额市占份额约23.8%、婴幼儿配方奶粉份额为13.6%、奶酪业务线下零售额市占份额约17.2%。这样来看,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占伊利总体业务营收比例并不多,但作为高毛利率收入模块,“婴配粉”未来能否保持市场增长,对总体利润恐怕仍有不可小觑的影响。
与此同时,奶粉业务要承担起“主线任务”,更重要的原因亦在于,伊利液态奶业务增长已碰“天花板”。上半年,占伊利收入比例64.29%的液态奶业务,实现营收424.23亿元,同比下降1.09%;毛利率虽然相比上年同期的29.96%略有提升,但仍相对略低,为30.06%。
对此,伊利在中报开篇也给出了预期:“当前,国内经济处于复苏期,消费品行业面临着消费信心不足、需求增长乏力、新生儿数量减少等挑战。短期内,乳品消费规模较上年同期有缩减”。
实际情况是,伊利液态奶业务2022年营收为849.26亿元,同比也仅增长了0.02%;2023年一季度收入217.41亿元,同比降低2.58%。
由此可见,伊利液态奶业务增长乏力已成事实,且能在激烈竞争中稳居第一已属不易,伊利要想让液态奶在高饱和市场中再快速增长,也不太现实了。
从亚洲第一到全球第一伊利还要走多远
日前,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公布了2023年全球乳业20强,伊利以183亿美元营业额保持第五位。这是自伊利2020年首次成为第五名后,第四年保持第五位,前四位分别为Lactalis、DFA、雀巢和达能。
对于现在的伊利来说,在国内市场“一超多强”的局面已形成。在2023年全球乳业20强中,蒙牛以144亿美元的营业额排在第八位,单从营业规模的角度看,伊利在国内市场第一的位置目前还比较稳定;但如果谈到它“2025年挺进全球乳业三强,2030年实现全球乳业第一”的目标,实现起来仍然很有难度。
这笔账,一位雪球网友早给伊利计算过:2022年全球乳业第三名是达能集团,2022年营收209亿美元;达能2019年的营收是180亿美元,三年平均增长率为5.1%。如果按照5.1%的增长率,到2025年,达能营收将达到243亿美元(约合1764亿元人民币)。
据此,如果2025年伊利要成为全球第三,营收应该是1764亿元以上;同时,若营收按1764亿元计算,伊利的净利率到2025年应达到8.5%,则2025年全年利润为150亿元。
但结合中信建投证券研报对伊利的盈利预测来看,在2025年,伊利仍不能达到这一预期的全球第三名的营收与利润。研报预计,伊利将在2023——2025 年实现收入1344.12、1468.56、1600.10 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08.43、124.20、140.30 亿元。由此可见伊利仍有差距,且如果达能和其它前四位乳企跑得更快,实现超出预期的增长,伊利将会距这一目标距离更远。
更重要的是,从现有的业务及主要市场来看,伊利未来几年想要实现高增长仍有挑战。
其一,伊利主要是以中国市场作为基本盘,但目前主营业务已经触及“天花板”。第一曲线液态奶业务营收不增反降,第二曲线奶粉及奶制品业务中的“婴配粉”和奶酪,一来需要面对飞鹤、蒙牛等对手的竞争,二则受出生率下降等市场环境影响,难以实现较高的未来增长。
据悉,飞鹤2022年营收为213.11亿元,为“婴配粉”市场占有率第一。但飞鹤这样多年占据奶粉赛道核心地位的企业也出现了下滑;据飞鹤公布的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其净利润同比下滑28.8%。
奶酪业务作为伊利多元创新的代表,也长期面对来自蒙牛等对手的强力竞争。蒙牛所并购的妙可蓝多,2021年超越了法国百吉福,成为中国奶酪零售市场的冠军;加上爱氏晨曦,蒙牛以超越30%的市场份额稳居国内奶酪市场第一。同时,奶酪市场如今也已进入低预期。数据显示,中国奶酪市场的零售增速已连续三年下滑,并在2022年放缓至8.9%。
其二,放眼全球伊利仍需要时间去追赶其它乳业巨头。以伊利想成为的第一名来说,Lactalis在2022年的营业额已达到286亿美元,相较DFA的245亿美元营业额高出41亿美元,而伊利与其仍相差103亿美元(约合748亿元人民币)。
显然,如果主要靠国内市场,七年实现增收748亿元几乎是完全不可实现的目标。那么,对于伊利来说,出海去创收就成为了必由之路。
近几年,伊利也不断在加快海外发展的步伐,但对其目前海外营收的占比,伊利却一直未多提及。据其中报数据体现,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增长19.9%,这一增长比例对于新的市场及业务来说,显然也并不算高。
总体而言,想要走向全球第一,伊利还需要时间去深耕海外业务,靠全球化发展驱动新增长,而非将重心放在国内市场竞争及不断拓牌、拓品上。到新市场去,创造新奇迹,这或许是当下的伊利,可以着重考虑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