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降4成VS业绩远未达标 光明乳业难破掉队危局
发表于2023-03-21 23:14:14
摘要: 原标题:净利降4成VS业绩远未达标 光明乳业难破掉队危局 掉队一词似乎已成为(600597.SH)撕不下来的标签。 2002年,头顶乳业第一股的光环上市,一时无两

  原标题:净利降4成VS业绩远未达标 光明乳业难破掉队危局

  “掉队”一词似乎已成为(600597.SH)撕不下来的标签。

  2002年,头顶“乳业第一股”的光环上市,一时无两风头。彼时的光明正处于行业巅峰,业绩位居全国第一,但仅仅两年后,光明就被伊利、蒙牛迅速反超。随后数年,光明也曾试图摆脱失速掉队的困扰,但无奈突围不成,反而与“乳业双雄”之间的差距日渐拉大。

  回看2022年,掉队迹象愈加严重。最新业绩公告显示,公司营业收入282.15亿元,同比下降3.39%;归母净利润3.61亿元,同比下降39.11%;扣非后净利润1.69亿元,同比下降61.08%。尤其是去年第四季度,公司扣非净利亏损达1.13亿元,创10年来最大单季度亏损额。

  截至3月20日收盘,市值141.6亿元,不及(600887.SH)和(02319.HK)的零头,险些被(002946.SZ)追平。光明的掉队,看似因主打低温战略而错失布局全国良机,以至于后期不得不深陷市场、盈利“二选一”的困局,其中未尝没有高层动荡、战略摇摆、内控缺失等长期痼疾的后遗症。

  “乳业第一股”被困原地

  1911年,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了可的牛奶公司,开启了国内机器生产酸奶的先河,自此拉开112年的历史序幕。1950年,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将旗下冷饮品牌起名“光明”,由此光明品牌正式诞生。早在上世纪50年代光明的巴氏奶已经独占了上海,目前业务已经拓展到江浙地区。

  2002年,顺利登陆A股。此时的光明无论业绩还是市场份额都位居行业第一,伊利和蒙牛只能被甩在身后。

  能够“登顶”,凭借的是一个“鲜”字。2002年之前,巴氏奶一度占据了我国液态奶市场90%的份额。而在过去的20年间,光明制定了聚焦发展低温产品的战略,凭借着一个个送奶箱,光明的确在这条赛道上做到了市场第一。

  然而,低温奶的弊端也十分明显。由于其保质期较短,运输距离十分受限,所以低温奶常常局限于区域市场。财报显示,的经营范围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尤其在上海市场,营收贡献常年维持在近30%左右。

  事实上,当固守低温奶策略偏安一隅的时候,其它乳企早已另辟蹊径,展开错位竞争。

  1997年,伊利率先购入利乐生产线,引进常温奶技术,彻底解决了液态奶在保质期和运输上的难题。蒙牛更是趁此机会,大肆营销一举打开全国市场。自此,乳业双雄开启了行业争霸赛,而身为老牌乳企的,却开始掉队。

  凭借常温奶优势,伊利在2003年实现营收62.99亿元,一举超越光明;紧接着2004年蒙牛凭借72.14亿元营收,力压光明。至此,中国乳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彻底被打破,变成伊利与蒙牛的双寡头时代。而“行业老三”的帽子,一戴就是十几年。

  仅仅是名次上的掉队,还不足以令光明颤抖。可怕的是,市场份额正在被对手疯狂蚕食。

  根据Euromonitor,2020年伊利和蒙牛两大巨头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26.4%和21.6%,光明、君乐宝、新乳业、三元市场份额分别为4.1%、3.1%、1.7%和1.7%。伊利的市场份额是光明的6倍多,蒙牛是市场份额是光明的5倍多。

  主要乳企市场情况(市值为3月20日数据),钛媒体制表

  可以说,“低温战略”注定了被困在原地的尴尬。

  “过去20年里,聚焦低温巴氏奶,也阻碍了其全国化道路。”浦银国际研报指出,受制于生产运输距离和冷链运输的成本等,目前主要低温奶企业尚无法成为全国性企业,势力范围仅局限于特定区域。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从目前我国乳业格局来看,也只能去聚焦低温奶了,因为在常温奶领域已经失去了全国化布局的机会,而且未来也没有太大的机会了。

  全球化布局奶源,或拖累业绩

  保不住市场份额的,在盈利质量方面也惨遭对手吊打。

  数据显示,近年来毛利率下滑较快,由2016年的38.68%快速降至2022年末的18.65%;而同期的伊利、蒙牛毛利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净利率水平更低,截至2022年末,光明的净利率已下滑至1.39%,10年来最高净利率也只达到3.77%,属于一个极低的水平。

  乳品行业流行一句话:得奶源者得天下。随着低温赛道涌入更多竞争者,为避免与全国化乳企“贴身肉搏”,光明转而集中有限资源进一步差异化竞争,为此在世界范围内获取奶源基地。

  2010年11月,以8,200万新西兰元收购了新西兰第三大乳品原料供应商新莱特;2019年12月,收购了江苏辉山的有关资产;2020年,光明与银宝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合资公司,进一步扩大在华东、华北地区的产业布局;2021年年底,斥资6.12亿元收购青海小西牛乳业60%的股权,以加强在西部地区的产业布局。

  公共事务部相关负责人告诉钛媒体App,目前,在国内共有规模牧场25个,加上境外收购的新莱特,使得公司在国内外都拥有优质奶源。

  频繁的对外扩张,并没有给公司带来现金流增长,反而是在不断失血。Wind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成本从2018年的139.93亿元快速上升至2021年的238.46亿元。2022年虽略微回落至229.52亿元,但整体仍处于高位。与此同时,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锐减,在2021年之前的三年还维持在20亿元之上,到2022年末仅6.67亿元,同比骤降67.59%。

  现金流情况,来源:Wind

  造血能力不足,使得不堪重负的开始贱卖资产。

  2022年12月2日,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光明牧业有限公司拟以3031万元为底价,挂牌出让天津市今日健康乳业有限公司(简称“今日健康”)30%股权。相较于2015年8月,以4198.92万元收购今日健康30%股权,次挂牌出让价相当于收购价的72%左右。

  据悉,今日健康2022年投资亏损达262万元。而包括今日健康在内,2022年投资的6家联营企业中,有4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年报显示,2022年对联营企业的投资收益为-827.6万元,同比亏损扩大了77%。

  频繁投建奶源牧场,是否已拖累公司业绩?钛媒体App就上述问题向光明方面求证,对方并未正面回应,仅表示“为取得好奶源,需要建立自己的牧场和饲养体系。”

  爆款缺失背后:营销拉胯、渠道积弱

  为谋求全国性乳企地位,光明乳业也曾多方布局常温赛道,但无奈始终未能突围。典型案例是,继莫斯利安之后,光明再也没有能拿得出手的爆款产品。

  2009年,光明莫斯利安上市,开创了国内常温酸奶的先河。据欧睿提数据显示,莫斯利安2009年的市场份额只有0.8%;而到了2014年,这个比重已经上升到了11.9%。

  在爆款产品的加持下,光明乳业的业绩得到快速提升,营业收入由2008年的73.59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203.85亿元,增长177%;其中,莫斯利安的营收占比从2012年的8.5%飙升至2014年的34%。

  正当莫斯利安成功引爆一个全新的蓝海市场时,业内模仿者也纷纷接踵而至。2014年,蒙牛和伊利相继推出纯甄和安慕希两大常温酸奶产品。仅以伊利安慕希为例,其2015年零售额同比增长460%。在激烈的竞争中,莫斯利安渐渐败下阵来。

  巨头们之所以可以对莫斯利安实现迅速反杀,凭借的是其出色的营销渠道优势。而这两点,恰恰是光明的致命弱点。

  2015年,蒙牛安慕希斥6.1亿巨资成为《奔跑吧,兄弟》第二、三季赞助商,并迅速打开知名度。而早年间,从《超级女声》到《爸爸去哪》,众多爆款综艺中几乎都少不了伊利的广告植入。反观光明乳业,尽管有 冠名的《典籍里的中国》、《我们的歌》等栏目,但影响力始终欠佳。

  财报显示,2021年,销售费用为36.495亿元,其中广告宣传费仅为9.4亿元,不及和的零头,仅约占自身总营收的3.21%。

  营销费用率比较,来源:浦银国际

  “光明较低的净利润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品牌和市场的投放力度。”浦银国际研报指出,在有限的预算下,光明选择赞助项目需要更为谨慎和精准。这对管理层的战略与眼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除了营销乏力外,光明的渠道管理能力也为外界诟病许久。

  2022年8月,媒体爆料称,某位代理商公然投诉,声称在打款预定旗下产品后,遭遇了不发货、退货无门的情况。事后官方更是予以否认,并且经内部筛查后,认定和投诉中所涉及的“新品营销公司”没有合作、授权等关联。

  随着双方对事件经过争议不定,事态发酵后又被曝出,全国有多名经销商都陷入了类似的“骗局”之中。此后更是有传闻,陷入真假代理风波的商家,已经超过了1000位。

  最新年报显示,光明乳业2022年经销商总量不增反减。其中上海地区经销商增加54个,而外地经销商减少了199个。

  要知道,早年固守低温奶的策略,已严重制约光明全国渠道的铺设。时至今日,即便在上海大本营,光明的铺货能力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强。钛媒体App随机走访了上海几家商超后发现,常温产品几乎都能见到光明的身影,反而低温产品却偶有缺席。

  例如,位于浦东张杨路上的文峰广场,超市货架上摆放了卫岗、光明、味全的冷鲜奶产品,但在同样拥有较大人流量的上海联洋广场家乐福超市内,却没有发现光明的鲜奶产品,货架上只有伊利经典以及悦鲜活。随后,钛媒体App又来到位于博山路上的一家牛奶配送站,依然没有看到光明的鲜奶产品。该配送站老板表示,“我们主要以售卖三元的产品为主,光明以前卖过,销量不是很好。”

  上海浦东新区博山路某鲜奶配送站,钛媒体App拍摄

  据了解,三元品牌诞生地在北京,为华北区域乳企龙头;悦鲜活为君乐宝旗下鲜奶品牌,该产品连续3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目前已进入鲜奶市场第一阵营。可见,在区域属性较强的鲜奶市场上,光明的渠道护城河也并非坚不可摧。

  14年换帅5次

  钛媒体App细数发现,2008年至今,已经历5次换帅,总经理、副总经理等高管离职更是数不甚数。频繁的人事变动,导致公司战略摇摆不定,经营策略频繁改动。

  担任首任董事长的王佳芬,有着“乳业女王”之称。1992年,王佳芬出任前身,上海牛奶公司总经理。在她的带领下,站上了行业巅峰,光明从养牛场成为“中国乳业第一股”,2002年上市时,的销售额位居全国第一。

  然而因内部体制问题,执掌15年的王佳芬最终于2008年卸任,并留下一句苦涩的话:“光明是国有企业,总经理、董事长的任命均需按照规定执行。经理人生涯终有终结之日,此时是最合适的时机。”从这一句话里,王佳芬似乎已经看到将来可能面临的困境。

  继任总裁的郭本恒在位时间长达8年,期间主导推出了莫斯利安以及收购新莱特乳品公司,一度让看到“光明”。但是在2015年,郭本恒因贪腐落马,还牵连到一大批内部员工,的复兴立刻遭遇中断。

  随后,张崇建和朱航明分别成为董事长和总经理,但没过几年,在2018年8月到10月期间,他们带着董事、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相继辞职。

  再之后,2018年9月,濮韶华临危受命,接棒董事长。濮韶华出身上海水产集团,履历上几乎没有任何乳品相关行业经验。他在位期间,在战略上没有太大的调整,仍沿用前任董事长王佳芬十年前提出的“新鲜”战略。

  3年后的2021年10-11月,董事长濮韶华、总经理罗海相续辞职。此后,新一任董事长黄黎明走马上任。

  公告显示,黄黎明入职超过20年,曾担任常温营销中心经理,积累了大量零售销售经验。有业内人士推测,黄黎明此时担任董事长,很可能释放出信号,将发力高端常温奶。”

  就任之初,黄黎明曾给光明定下“2022年实现营收317.77亿、归母净利6.7亿”的业绩目标。不过就最新公布的业绩情况来看,黄黎明显然低估了公司所面临的困难形势。

  “频繁换帅容易导致战略方向、经营策略摇摆,造成了公司经营成本的浪费。”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表示,身处竞争激烈的乳品业,保持管理团队稳健性对企业市场洞察、经营策略执行等都是重中之重。

  纵然受到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的掉队速度也是肉眼可见的。如今,疫情放开后消费场景已经逐步恢复,偏安一隅的能否保住当前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钛媒体App将持续关注。

投稿:lukejiwang@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鹿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