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市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根据规定,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都将面临处罚,个人混投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最高可处5万元罚款。并引入信用惩戒机制。
严格的垃圾分类措施是我国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的表现,符合我国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是垃圾资源化回收利用产业链上的最为关键的一环,有利于变废为宝,保护环境,另外能够以法促德,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所以该消息一出引发社会广泛的讨论,赞同、支持、积极响应的声音占据主流,体现了我们公民环保意识的崛起和文明素质的提高。但是这种近乎严苛的分类规定与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垃圾随意投放的习惯相抵触,以及相关分类标准的复杂使实行垃圾分类城市的市民叫苦不迭。比如一杯没喝完的奶茶,要把奶茶倒入下水口,将珍珠等配料扔进湿垃圾,把杯子吸管丢入干垃圾,塑料盖扔到可回收垃圾。网友们纷纷吐槽为了不扔垃圾应该会少喝几杯奶茶。有些网友也认为这种强制的垃圾分类有些操之过急,很多人连垃圾是什么类别都不知道。
所以我们在推行垃圾分类条例首先要做好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对垃圾分类标准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制成宣传单,相关工作人员进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发放并开展知识讲座,对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可以学习日本的先进经验,把垃圾分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整个社会长期涵养融化,逐步提高国民垃圾分类自觉性。另外随着垃圾分类的逐步细化,各地政府部门应该按当地分类标准改造或增设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做到市域内全覆盖,确保市民可以进行合理的垃圾投放。(刘芳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