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成了众多追求“诗和远方”旅客的打卡胜地,民宿行业更是呈井喷式发展。与此同时,原本在城区较为流行的民宿,也逐渐向乡村和风景区发展。但在乡村和风景区的闲置资源得以盘活的同时,部分民宿违规侵占林地,超高、超面积违建,圆梦“诗和远方”却要透支生态环境等问题也日渐突出。(7月22日《工人日报》)
在中国,民宿市场在2011年起步。2015年莫干山民宿发展成为民宿行业的旗帜,80多家精品民宿聚集在浙江省莫干山,共创造了3.5亿元的经济收入。随后,莫干山的民宿效应在全国被纷纷模仿,国内也掀起民宿热潮,资本和创业者不断涌入。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民宿行业发展模式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客栈民宿线上注册量总数达到50200家,较去年增加近8000家。2015年和2016年是在线民宿市场发展高峰期。 中国在线民宿预订市场2017年交易规模达127.1亿元,同比增速64%,2018年在线民宿交易规模将达177.2亿元,预计到2020年,民宿市场能达到300亿元规模。
民宿最初的意思是农民将自己家的部分居室,结合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生活方式等,为外出郊游或远行的旅客提供个性化住宿场所。经历近几年飞跃式的发展,民宿从乡村走进城市、从农场走进景区,如此一来,一些现实问题随之诞生,如违规侵占林地,超高、超面积违建;一些民宿身在闹市,存在扰民问题;有些设在景区附近,有破坏生态之嫌;有些没有与治安、消防系统连接,安全隐患极大;更有些上演真实的买家秀和卖家秀,图片美得不行,现实中却存在卫生设施差,没规范的消毒和疾病防范措施;有些民宿甚至安装摄像头,偷窥客人隐私……一方面是民宿的“遍地开花”,另一方面则是问题频频,发展到风口的民宿,的确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了。
大多数民宿品牌知名度不高,民宿经营者宣传营销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依靠“回头客”、发名片和口碑宣传。在当今这个信息资源大量涌现的互联网时代,民宿尚未搭建专门的营销平台,很少通过网络宣传推介,缺乏整体宣传营销的意识。全市尚未形成专业的组织和协会,缺少民宿行业的整体宣传效果,所以往往出现“节假日人满为患,平时关门打烊”的极端现象。
隐患较多。大部分民宿处于“无监管”状态,没有跟治安、消防系统联网。有的民宿为招揽生意,住宿登记不要身份证,离店不开发票。有的民宿装饰材料不符合耐火要求,消防设施配备不足,从业人员缺乏消防技能训练,存在很大的消防、治安等不安全、不稳定隐患。有的民宿建在山边、溪边,离地质灾害点近,有的民宿卫生设施差,没规范的消毒和疾病防范措施,消费投诉多。(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