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驱动文旅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
发表于2025-03-26 23:22:39
摘要: 铁路作为现代交通的大动脉,在推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贵广高铁沿线的肇兴侗寨为例,其动车直达的便捷性不仅加速了游客

  铁路作为现代交通的“大动脉”,在推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贵广高铁沿线的肇兴侗寨为例,其“动车直达”的便捷性不仅加速了游客的涌入,更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关键引擎。以下从交通赋能、文旅激活、经济转型三个维度,结合案例诠释铁路的深远影响:

  交通赋能:高铁重塑时空格局,释放文旅潜力。贵广高铁自2014年开通后,肇兴侗寨所在的从江站成为连接珠三角与西南腹地的枢纽,从广州至从江的行程从十余小时缩短至4小时以内。2023年高铁提速至300公里/小时后,进一步压缩了时空距离,使肇兴侗寨融入“泛珠三角四小时经济圈”,日均开行动车组达19对,覆盖广州、成都、重庆等主要客源地。

  数据佐证:2024年肇兴侗寨游客量突破10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0亿元,较高铁开通前增长近十倍。便捷的交通吸引了大批自由行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侗寨从“藏在深山人未识”跃升为国家级4A景区,跻身“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

  文旅激活:民族特色与现代旅游的深度融合。铁路的引流效应推动肇兴侗寨以“侗族文化”为核心,打造差异化文旅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侗族大歌、蜡染、刺绣等非遗技艺通过旅游场景焕发新生。例如,村民开设的“好望角驿站”提供侗歌教学、靛染体验,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消费项目;鼓楼建造师陆根卫父子开发文创产品,让传统建筑技艺融入现代审美。节庆经济与品牌塑造:侗年节、村歌大赛等民俗活动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形成“长桌宴”“镜面梯田”等网红标签,吸引年轻游客打卡。2025年肇兴侗寨因央视《文化中国行》报道再次“出圈”,侗族服饰、鼓楼群成为文旅IP。 在这个过程中村民既是文化传承者,也是旅游从业者。近70%的村民从事民宿、餐饮、手工艺品制作,人均年收入超4万元,形成“家门口致富”的良性循环。

  经济转型:从“输血”到“造血”的脱贫路径。铁路带来的客流与资金流,推动肇兴从单一农业经济向文旅综合经济体转型。使得就业机会以及就业岗位不断得到创造,景区管理公司雇佣267名本地村民从事保洁、安保等工作;村民通过房屋入股、土地流转参与旅游开发,实现“资源变资产”。村民自营民宿达320余家,返乡青年嬴勇秀的民宿年净利50万元,带动邻里共同发展。 旅游拉动周边村寨种植香禾糯、养殖家禽等产业,农副产品直供景区餐饮,惠及2000余贫困户。

  肇兴侗寨的蜕变印证了铁路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城乡资源流动的纽带。它让城市游客“走进来”体验乡土文化,也让乡村“走出去”实现价值变现。这种“双向奔赴”打破了传统扶贫的单向输血模式,催生出文化自信与经济活力的共生格局。未来,随着“高铁+文旅”模式的深化,更多“肇兴故事”将在中国乡村上演,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陈震离)

投稿:lukejiwang@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鹿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