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中华民族未来。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必须深化改革创新,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人民日报,2019年5月21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着力建立最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此次修订,正是为了以法律形式固定监管体制改革成果、完善监管制度机制,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新《意见》提出了2020年近期目标和2035年中长期目标,旨在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到2020年,基于风险分析和供应链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相适应。到2035年,基本实现食品安全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食品领域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但同时,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也层出不穷。源头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如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种植养殖环节存在滥用农药、兽药和饲喂不合格饲料等现象;食品产业基础薄弱,食品生产经营者多、小、散、低问题突出,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安全风险隐患多,监管难度大;一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到位,生产经营过程非法添加行为屡禁不止,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问题屡打不绝,虚假宣传、过期食品翻新再售,餐饮加工操作不规范、卫生不达标......这些影响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都将在新《意见》的指引下得到解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前半句说明了食品的重要性,后半句说明了食品安全更加重要。食品安全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几年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就已经浮出水面,劣质面粉、有毒牛奶、假鸡蛋、果冻、瘦肉精、塑化剂、含氯可乐......那么多的食品安全隐患,必须要激励干部担当,强监管才能保证群众吃到安全的食品。
食品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既包括生产的安全也包括经营的安全,既包括结果的安全也包括过程的安全,既包括现实的安全也包括未来的安全。新《意见》的出台,对我国整个食品行业来说就是一场“及时雨”,再次表明了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这份重视必将打造出更加坚实的食品安全防线,确保人民群众拥有“舌尖上的安全感”。(刘厚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