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来陪伴父母1小时,当月的费用可减免200元”,为了鼓励“亲情陪伴”,武汉这家养老院的特殊规定,在实行半年后,却没有人成功领取奖励的消息,再次把养老问题提上了热搜。
为了鼓励陪伴老人,养老院设置奖励费用减免的行为,这不是第一家。早在16年,就有苏州的养老院设置了 “奖孝金”制度,制度规定子女探视老人达到一定频率,可以获得养老院发放的“奖孝金”,有50元和100元两种面额。在后续的看护缴费中,家属出示所获得的“奖孝金”,就可以抵扣相应面值的费用。不同的是苏州养老院的“奖孝金”制度推行后,子女探视次数确实明显上涨,这一举措也得到了老人和子女的肯定。同样是最高200元的奖孝金,时隔两年后似乎失去了激励能力。确实随着支付方式的多样,从原来的当面交现金,到现在的网上支付,便捷的同时,无形中又减少了看望父母的机会。而养老院能做的不过是要求老人费用家属一个月交一次,即使通过微信或支付宝转账交费,家属也必须当面转;有的在墙上张贴孝老宣传画提醒子女常来看望父母;有的在餐厅专门摆放大圆桌让前来探望的家属能和父母一起吃顿饭,就只为了让子女多来看看父母。而探望父母奖励钱这种把尽孝和金钱联系在一起,你会觉得这样的孝心变味了吗?
其实院长的初衷是好的,就是想让家属常来看望父母。老人对子女的探望需求,从他们的眼光里就能看到渴望,养老院的服务始终代替不了亲情。而子女不能每天看望父母的理由很简单:忙!而这个理由也可以说是我们把父母送到养老院的原因,因为我们忙没有办法随时看护已经衰老的父母,而委托养老院照顾。而无论现在的养老院设施多么的完备,娱乐活动多么丰富,服务质量多么高,即使老人们在养老院不用带小孩,不用为了一日三餐忙碌,尽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会有许多老人还是很抗拒住养老院,原因还是在于对家的渴望与依赖,渴望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作为子女来说,无论是把父母留在身边自己照顾,还是送去养老院,都是从为父母着想的角度出发。孝心不能用金钱衡量,而当我们把父母送到养老院,更希望让子女看望次数增加的不是钱,是这种行为背后引发的反思,再好的照顾都不如子女的陪伴。(陈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