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11时30分,一列满载聚氯乙烯货物的中欧班列从乌鲁木齐集结中心鸣笛出发,开往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这是该集结中心今年开行的第153列中欧班列,也是其自2016年投入运营以来累计开行的第2000列中欧班列。(3月23日人民铁道网)
2011年3月19日,首列中欧班列由重庆开往德国杜伊斯堡,当时的中欧班列还未形成品牌,年开行班列仅有几百甚至几十列,中欧班列与“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似乎有着天壤之别。自2016年6月8日中国铁路总公司正式启用“中欧班列”品牌开始,中欧班列按照“六统一”的机制运行,集中整合多方力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年开行班列开始突破千列,2018年开行班列甚至达到了6363列,提前两年实现了《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确定的“年开行5000列”目标,中欧班列已初具规模。
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在这个关键时期,持续推行供给侧改革,寻找到新的经济源泉,才能顺利完成转型。国家大力发展“一带一路”就是调整经济结构的一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供给效率,优化供给结构,既理顺了国际关系,又能够解决国内问题。
振兴发展“一带一路”,是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集中体现,是一种互利双赢的发展战略。数据显示,仅2018年经满洲里口岸出境班列累计985列,货值62.74亿美元;进境816列,货值24.54亿美元。可以说,“一带一路”发展计划带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让沿线国家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寻求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有效途径,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一大创新,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力量。
同时,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元素,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国内经济发展。目前中国境内开行中欧班列的城市达到59个,班列货源组织辐射广东、浙江、北京、上海、重庆等十几个省区市,国产机械化工产品、食品、电子配件、水暖建材等货物纷纷搭乘列车走出国门,不断刺激我国出口业走向繁荣。
“一带一路”离我们并不遥远,中欧班列正奔跑在我们前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管是做为铁路部门还是其他企业乃至我们个人,都要同其心、一其力,共同为国家发展奉献绵薄之力,为“中国号”巨轮保驾护航。(刘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