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英国患者陷入“无药可用”境地 如何保证短缺药品供应成世界难题
今年45岁的Jennie Kermode是一位来自英国佩斯利的女作家,她患有混合性结缔组织疾病(MCTD),受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发性肌炎(PM)、硬皮病(SSc)等疾病的困扰。
多年来,她依靠着土耳其生产的一种名为他克莫司的药物维持着生命。然而,由于生产问题,他克莫司在英国供不应求。
“如果没有这种药,我就只能尝试换另一种免疫抑制剂使用。但这样做确实有风险,而且会有更大的不良反应。”Kermode担忧的说,如果没有他克莫司药物治疗,我很可能只有一到两周的生命。
和她一样,面临无药可用的还有来自诺森伯兰的癫痫患者Kieron Smith。“药物让我过着正常、不受限制的生活,没有发病。如果没有药物,我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将难以维持。”Smith相信,还有很多比他严重的病人也在面临无药可用的糟糕情况。
Smith说对了。
常见药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据《每日邮报》日前报道,英国药剂师协会承认,现阶段英国的药品短缺情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
在英国,每天有超过200万张处方从医生手中开出。12月份,英国共有80种药品处于短缺状态,常见的高血压用药、抗抑郁药和抗炎药都已经供不应求。
供应不足带来的后果是药价上涨。以萘普生为例,一盒的价格已经从4.49英镑飙升至了6.49英镑,上涨了45%。而且越来越多的常用药品很难得到政府控制,政府部门不得不额外支付数千英镑的药物成本。
2018年12月英国短缺药物清单
(数据来源:英国医药服务谈判委员会。相同药物的不同包装规格及单独配方不包括在内,因此清单少于80项)
“我从未见过如此多的常用药品受到短缺的影响。”英国皇家药学会主席Ash Soni说,“我们不得不将一些病人送回全科医生那里,重新开取处方,因为我们无法给他们配药”。
药物供应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全球用药需求上涨、原材料成本增加以及新的法规政策等。而近期,英国卫生部门降低了药品支付价格,导致了对药企吸引力的下降,也是造成药物短缺的原因之一。
当然,也有部分观点认为,脱欧导致了英国药物短缺。据悉,ComRes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4%议员担心,英国退出欧盟会中断患者的药品供应。
“令人惊讶的是,英国脱欧公投已经过去了两年半,但患者仍然面对如此多的不确定性”,英国卫生部大臣Jonathan Ashworth说,“这可能是我们见过的对患者安全最大的破坏”。在Ashworth看来,政府应该提议紧急立法。
有些专家则更加担心企业利用市场的本质,在现阶段利用药品进行投机。
不过,皇家药学协会英国药学委员会主席Sandra Gidley却不认为脱欧是问题的关键。Gidley表示,英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可能存在的潜在供应问题,也已经要求药品生产商保留库存,在货运、海关出问题时,也能尽可能让病人用上药物。但医药供应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世界难题:如何保证短缺药品供应?
实际上,英国的药品供应短缺一直存在,并在2017年11月达到了“巅峰”。最近一段时间,短缺现象只不过变得更加严重了。BBC分析显示,2018年12月英国短缺药品的数目已经是3年前的6倍。
不仅仅是英国,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世界上21个国家的卫生健康体系都受到药品短缺的严重影响,包括中国、美国、加拿大等。
2011年,美国的药品短缺数量达到了顶峰,随后每年新增短缺药品的数目呈现下降趋势。但FDA监测结果显示,直到2014年3月,仍有745种药品存在短缺现象,而且仿制药比原研药更容易出现短缺。
在中国,药品短缺的话题也并不陌生。过去几年,“药荒”轮番上演:2011年,心脏手术用药“鱼精蛋白”出现全国性紧缺;2012年,治疗心脏衰竭的抢救用药“西地兰注射液”短缺;2013年,治疗甲亢的“他巴唑”断货;2015年,心外科用药“地高辛片”、“放线菌素D”全国断供;2017年,白血病患儿救命药“巯嘌呤片”短缺……
每一次的药品短缺事件,都能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药品短缺也的确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了多重影响。资料显示,美国98%的医务人员经历过由于药品短缺带来的药价上涨,甚至还有52%的医生从黑市购买药品。一些药品的短缺,还会令患者付出更多的医疗花费去尝试替代药品或者推迟治疗,大大增加了治疗风险。
为了解决药品供应不足的问题,不少国家基于自身情况,提出了相应举措。
在美国,FDA药品评价与研究中心和法规事务办公室负责监测药品短缺情况,建立药品短缺上报系统,短缺信息核实无误后,FDA就会要求生产企业提供药品市场供给和需求的状况,并分析原因等。再找出对该种药品具有很强依赖性且替代性治疗效果很差的疾病,采取有效措施。
此外,美国对于药品价格的管理是分层管理,对于国家基本药物由联邦政府支付,进行政府采购储存及分发;对于罕见病及临床常用的低价药物,政府对生产企业实行直接的现金补偿及免税补贴,各大医保公司也根据法令有支持政策。
英国的卫生服务体系是以政府调控为主,但其医药产业依然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因此,国民医疗保健体系(NHS)在每个生产厂家都设置了一个通讯员,通过和医药厂商的密切合作来应对短缺问题。NHS会在确认短缺情况后,指导生产厂家调整生产计划,最小化短缺带来的不良后果。
其他国家如加拿大、荷兰等,则采取建立药品短缺网站、强化企业供应责任、审核药品定价、限制药品出口等措施保障供应。
随着我国药品短缺事件不断出现,近年来,针对药品短缺的措施也不断被提出。全国多个省份已经建立短缺药定点储备制度和动态监测体系。以江苏省为例,各医疗机构每季度首月中旬将辖区内各类短缺药品种等情况,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省卫计委,统计分析后在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公布;一旦发现药品供货周期延长等前兆,即启动预警机制。
相比之下,辽宁省除建立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外,还增加了惩罚措施。包括约谈、警告、纳入不良记录黑名单并取消该产品的中标资格等。情节严重的,还会取消该企业所有产品的中标资格,两年内不得参加辽宁省境内的药品集中采购活动,全省医疗机构2年内亦不得向其采购任何药品。
在全国层面上,2017年6月八部委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为呼吁多年的廉价救命药的消失或给出解决之道。2018年9月,在新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发布之际,国家卫健委药政司司长于竞进向媒体介绍了解决药品短缺和供应问题的五方面措施,包括制定支持政策,完善采购机制,强化信息的连通,强化政府主导提高保障能力及通过市场撮合促进合理价格形成,统一配送等。
1月28日,随着第一批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单位名单的公布,短缺药的生产和供应进入落实环节,给药物短缺问题的解决吃下了“定心丸”。
当然,面对“药荒”难题,也要有新的思路。有专家就提出,解决短缺药供应问题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管制,要让市场做决定,给廉价药合理市场空间。
同时,还要严格新药的审评审批,积极开展一致性评价,积极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刹住临床用药的驱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