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复联 " 从来就不是什么漫画电影,它是一家公司近 30 年奋斗的逆袭史
超级英雄的 " 黑历史 "
时间点回到上个世纪 80 年代,作为北美漫画巨头的漫威面临一个棘手的难题:如何才能将手上的漫画英雄 IP 搬上大银幕变现?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样作为动漫巨头的 DC(DC Comic)通过与依托影业巨头时代华纳(被收购),将旗下 " 超人 "," 蝙蝠侠 " 系列漫画搬上大银幕,以至于上个世纪 80 年的大屏幕超级英雄市场基本上由 DC 系所统治(光 " 超人 " 系列就有四部)。
(《超人》第一部中的经典镜头)
(《生活大爆炸》第一集也讨论了超人高空接女友的物理可行性,结论嘛 ......)
而在漫威这边,虽然公司早在 1944 年就试图将漫画 IP 搬上大屏幕,但由于电影拍摄成本低、背离原作等一系列原因,相关电影基本无人问津。
(1944 年的美国队长,2011 年版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在漫威(当时仅仅是漫威漫画公司)1986 被新世界影业(New World Pictures ) 收购后(成立漫威娱乐集团),公司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在时任漫威漫画 CEO 的斯坦 · 李的带领下,与一系列影业公司进行接触,将旗下漫画 IP 授权给对方进行拍摄。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惨淡,相关尝试的最终结果相当惨淡:1986 年《天降神兵》、1989 年《惩罚者》票房口碑全线失利,1990 年的《美国队长》和 1994 年的《神奇四侠》最终连院线也没上,只能发行录像带。(PS:虽然当年票房失利,但在《银河护卫队 1》片尾彩蛋,《天降神兵》的主角鸭子霍华德疑似重新登场,这也引发该 IP 是否会被重启的猜测。)
(《银河护卫队》的彩蛋)
虽然失败的原因总要先从自身找,但漫威的合作伙伴新世纪影业绝对算一个:与财大气粗的时代华纳不同,新世纪影业在好莱坞绝对算小字辈,无论是资源或渠道都相对有限。
公司由好莱坞 B 级片之王 Roger Corman 创立,擅长以极低的成本拍摄低预算电影(他参与的 300 部电影大部分在两星期内完成,总成本不到 10 万美元,但同时大部分盈利!),这与超级英雄电影所需要的大制作有天然的矛盾。加之上个时间 80 年代特效技术上不成熟,影片集体扑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PS: 虽然 Roger Corman 的新世纪影业不擅长大制作电影,但公司大量的低成本电影却成为许多未来著名导演的练兵场,这其中包括包括詹姆斯卡梅隆及马丁斯科塞斯。)
(卡皇和 Roger Corman)
" 漫威杀手 " 登场
但来不及漫威总结经验开始第二轮尝试,公司自身却开始出现危机,而这一切都要 " 归功于 " 华尔街 " 并购天才 "Ronald Perelman。
(差点杀死漫威的男人)
在 8250 万美元收购原属新世界影业(实际上也是 Perelman 控股)的漫威娱乐集团后,这位以并购化妆品巨头露华浓(Revlon)一战成名的 " 门口的野蛮人 " 带领漫威于 1991 年上市。
就像所有的并购大佬一样,公司上市后 Perelman 开启了 " 买买买 " 模式:买进玩具公司 ToyBiz 的股票(其漫威达成协议,独家制造漫威旗下超过四千五百个角色的玩具); 买入卡片公司 Panini Stickers 和漫画直销渠道 Heroes World,相关总花费耗资近 7 亿美元。
在电影方面,Perelman对于公司亲自拍电影毫无兴趣(费钱且风险大),其更热衷于出售改编权直接套现。
而在公司经营方面,漫威则开启了 " 自杀性 " 的销售:公司在每本漫画中加入收集卡片,而如果买家想要集齐不同设计的卡片,则需要多次购买同一作品。而随着公司最具号召力的漫画家的流失,公司漫画的质量则在下降:包括吉姆 · 李、麦法兰等一批明星画家反出漫威自立门户,成立了 Image 公司。
Perelman 这一番 " 神操作 " 的目的只有一个:充分挖掘漫威 " 真爱粉 " 的经济价值,推高股价,方便自己套现离场。
可惜天不遂人愿,伴随着大环境的变化,相关的做法带来了反效果:自 1993 年开始,受互联网及电视崛起的冲击,漫画和收藏卡片的价格开始暴跌;而大量的粉丝也随着收藏成本上涨和漫画质量的下降而退出购买。
到 1996 年,漫画销量下跌 70%,整个行业几乎崩盘。而漫威也股价暴跌,每股 35.75 美元暴跌至 2.375 美元,身负银行巨债,岌岌可危。
事已至此,不愧于 " 并购天才 " 的称号 Perelman 又采取了新的操作:其试图通过合并漫威和 ToyBiz(需买下公司剩余股份)整合成新的实体,将漫威的价值转移,在遭遇股东的强烈反对后(给出的对价太低),其更是激进的直接宣布漫威进入破产保护,以期绕过股东完成重组。
但漫威巨大的潜在价值吸引了 " 华尔街之狼 " 卡尔伊坎的强势介入(是的,就是那个在特朗普胜选夜离开会场逆势重注最后狂赚数十亿美金的男人),通过偿还漫威近三分之一的债务,漫威的破产重组计划最终成为华尔街并购大佬的法庭对峙。
(卡尔伊坎)
法庭对峙的最终结果有些出人意料:出于对动漫的热爱以及对漫威所拥有漫画 IP 价值的清晰的认识,玩具公司 Toy Biz 股东以色列出生的犹太商人 Avi Arad 最终从漫威争夺战中胜出。
在与银行的谈判中,Avi Arad 指出当时电影市场除了《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外,真正成功的 IP 其实寥寥无几,但漫威旗下拥有数量众多人物,IP 潜力巨大,单 " 蜘蛛侠的价值就有 10 亿美元 "(卡尔伊坎方面的开价是 3 亿 8 千万),而漫威还拥有 X 战警,神奇四侠……背后的电影 IP 潜力价值巨大。这种背后潜力最终使得银行的天平转向 Avi Arad。
最终 Avi Arad 联合 Toy Biz 的另一名股东带领银行做了一次管理层收购 MBO,两位并购大佬则被踢出董事会,濒死的漫威迎来了重生。
(Avi Arad 于 2006 年卸任 CEO)
蛰伏重生之旅
但重生并不意味着危机的解除,除了手上的漫画人物 IP,漫威可以说依然一穷二白。在这点上 Avi Arad 有清晰的认识,正如其对银行所承诺的,上任伊始 Avi Arad 就积极行动,开始与各大电影公司协商出售旗下人物 IP,拍摄电影。
经历一系列曲折的转手," 蜘蛛侠 " 最终归属索尼影业、"X 战警 " 和 " 神奇四侠 " 落入二十世纪福斯手中。
但漫威吸取之前失败的经验,放弃之前简单售卖旗下英雄电影改编权的模式。惨痛是实践已经证明,如果将超级英雄 IP 交到对漫画人物毫无了解的人手中,相关的电影最终将变成一场披着超级英雄外衣的闹剧。
取而代之,漫威选择深度参与电影的制作,提供灵感,控制剧情,保证人物风格剧情与漫画的一致性,拍出真正的 " 超级英雄电影 "。
同时,为了保证公司旗下人物 IP 的推广,公司弄出了日后大名鼎鼎的 " 五年新片 " 计划,即如果影业 5 年内没有拍出相关题材的电影,相关的版权将重回漫威(但如果完成拍摄则将自动续期,这也为公司日后人物 IP 的分散埋下了伏笔)。
公司改变在 1998 年取得了第一个成果:公司和新线合作的《刀锋战士》初战告捷:北美票房 7000 万,全球票房 1 亿 3000 万,向好莱坞证明超级英雄电影也是有市场价值的,这部电影也成为漫威影业的基石。
(《死侍》的主演瑞安 · 雷诺兹也参演了《刀锋战士》)
而伴随着电脑技术的成熟,以及公司 IP 改编电影的成熟,随后几部授权超级英雄电影也连战连捷:2000 年福斯的《X 战警》,北美票房达到 1.57 亿,成为首部本土破亿的漫威电影;而 2002 年索尼出品的《蜘蛛侠》,全球票房达到 8 亿美元,是 2002 年的世界电影票房季军和美国电影票房冠军。之前在好莱坞鲜有问津的超级英雄题材电影可谓是正式异军突起(DC 的《蝙蝠侠与罗宾》之前搞臭了整个行业)。
(《X 战警》投资仅有 7500 万,全球票房却近 3 亿)
虽然超级英雄电影的成功帮助漫威赚得第一桶金,成功度过难关,但公司同时面临一个让人恼火的问题:这些数十亿的票房实际上和公司半毛关系都没有,公司仅仅赚一点可怜的授权费。
以全球大卖的《蜘蛛侠》电影为例:前两部的电影的全球票房高达 16 亿美元,但漫威的全部进账区仅仅只有 6200 万美元,而且公司所赚之钱基本来自于因电影火爆而火爆的漫画和衍生品,基本和票房无关。而《X 战警》则因为合同半毛分红都没有。
这使得公司自己拍摄超级英雄电影成为唯一的选择。
压上一切,赌未来
但摆在公司面前的难题却也很实际——钱从哪来?
为了能够凑足资金自己拍摄超级英雄电影,漫威兵行险着:公司 2005 堵上全部身家和美林证券签约,以雷神、美国队长、尼克弗瑞、鹰眼等 12 个角色 IP 作为抵押,签署 5.25 亿美元的资金协议(4.65 亿美元的循环额度,用于支付电影拍摄需要的成本以及 6000 万美元的夹层贷款),如果到期没有还款,美林证券将拥有这些角色(这份名单基本上包含你现在所听过的全部漫威超级英雄)。
(漫威还在,这家华尔街老牌投行已经不在了 ......)
在获得资金后,漫威娱乐公司(Marvel Entertainment)也正式成立,旗下的漫威影业也继继梦工厂之后,好莱坞第二个完全独立制作电影的制片场。
2007 年,漫威迎来新的掌门人 Kevin Feige,在重组漫威影业的核心创意团队后,市场惊讶的发现,公司堵上一切的首部漫威宇宙电影竟然选择了钢铁侠这个当时属于绝对二线的 IP。
要知道,早在 1990 年,环球就已经买下了钢铁侠的改编权,在此后的 15 年中,钢铁侠的版权被当做皮球一样被环球,福斯,新线三家大厂踢来踢去;汤姆 · 克鲁斯,尼古拉斯 · 凯奇、小李子是钢铁侠的热门人选作者。但这些绯闻没有一个最终成真,钢铁侠版权最终也于 2005 年重回漫威。
(网络效果图)
有市场分析师就直言,没有观众会看一部名叫 " 铁人 " 的电影。
但漫威实际上也有自己的算计:因版权问题,公司手上唯一相对知名的 IP 实际上只有美国队长,但其之前已经有电视版,观众缺乏新鲜度;而在当时,受 DC 蝙蝠侠三部曲(贝尔版的蝙蝠侠)大热影响,市场对于 " 富豪 + 超级英雄 + 花花公子 " 的设定接受程度实际上相当高,公司此时拍钢铁侠相对风险其实较小。
(DC 贝尔版蝙蝠侠某种程度也间接成就了对手)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主题选定后,影片的主角又引发了争议:导演乔恩 · 法夫罗选择了当时因毒品丑闻而深陷事业低谷的小罗伯特唐尼。后者在凭借《卓别林》获得奥斯卡提名后把自己一手好牌打的稀烂——深陷毒瘾的他在 1997 年被判入狱 3 年,而出狱不久他又连续两次因藏毒而被捕。直到 2005 年其才开始决心戒毒。在当时的好莱坞基本属于不入流的演员。
但就像导演乔恩 · 法夫罗所预言," 唐尼过去的人生经历使他成为该角的演员人选 "," 可以让托尼 · 斯塔克给人一种 " 讨喜的混蛋 " 的感觉 "。
身处事业低谷的小罗伯特唐尼在电影剧本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贡献了自己最具颠覆性的表现,《钢铁侠 1》在开启漫威宇宙的同时(全球票房 5.86 亿美元,制作预算 1.4 亿),也成为其咸鱼翻身之作(其片酬很快从拍摄时的 50 万美元跳升至后来的 8000 万美元)。
而其在电影中即兴发挥的台词 " 我就是钢铁侠 " 成为复联电影的开端。
(是开端也是结束)
而在《钢铁侠 1》的巨大成功后,漫威也在 2009 年被迪士尼以 40 亿美元收购。在迪士尼的资金支持下,漫威彻底超越 DC,开始了其近 10 年的超级英雄掘金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