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大副校长海闻:企业家要把对社会的贡献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从下乡知青到海归学者,再到北大副校长,海闻的职业生涯见证了社会的发展进程。他于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并于1982年1月赴美留学,成为恢复高考后北大自费留学第一人。
1994年,海闻与林毅夫、易纲等人创办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2年,海闻从北京南下,探索深圳研究院的改革与发展,引领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
“北大汇丰商学院真正的目标是世界一流。”海闻说,世界一流商学院的标准是能否吸引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到此学习和工作,以及能否成功为世界输送优秀人才。
多年来,海闻致力于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始终站在教学的第一线。他创办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又在2017年创建汇丰商学院英国校区,把教学科研平台搭到现代经济学的发源地。
谈到现阶段经济学和商学人才的培养问题时,海闻认为,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现阶段经济学的人才既要有经济学理论系统的训练,同时也需有其他学问的基础。他认为道德是一个商学院培养人才的最高层次,其次能、智、体三方面也要平衡发展。
本期嘉宾:北京大学原副校长、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1982年,你从北大毕业后自费到美国留学。从一个下乡的知识青年到赴美留学,你有什么感受?
海闻:我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体会和感受。
一是要志存高远,乐观向上。当时的环境比较艰苦,很多人就放弃了。我之所以能够一步步走过来,最重要的一点是早年树立了理想,要为国家、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国家发展,天道酬勤。世道永远是公平的,你的努力和付出终会得到回报。当然,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回报,还可能是社会对你的付出的认可。
改革开放是一个最大的机遇。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社会的发展,个人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实现。因此既要有个人的志向和努力,同时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保证了这种努力的实现。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1994年,你和林毅夫、易纲等联合创办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目前发展成了一个国家级智库机构。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初衷是什么?
海闻:易纲和我当年是北大的同学,北大精神对我们的影响很大。
北大精神,一是忧国忧民,肩负社会责任;二是追求卓越,推动社会发展。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希望到国外学一些对中国发展有益的理论和经验,再回来进一步推动国家的改革和发展。
当时我们有两个想法。第一,推动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的研究。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当中,从来没有真正搞过市场经济,如何更好地去应用市场经济的经验、理论、政策,而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经济学者有责任推动理论和政策的研究。
第二,人才培养。如何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做好企业和管理,推动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定成立一个经济研究中心,但它又在北京大学里,既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研究所,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教育机构。
我们将这两个想法结合起来,便成为我们最初的目标。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有些目标达到了,同时也产生一些新目标,所以还需新的发展。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你和其他几位创办人是否有某些共同的特质?使得你们最终在1994年能创办一个经济研究中心。
海闻:一是要有时机:1994年南巡讲话后,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新高潮,这是大背景。二是人的因素。林毅夫一直想成立这样一个研究中心,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志同道合非常重要。
三是我们这几人都有一定的行政能力。易纲和我都做过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张维迎也曾在留英经济学会待过。所以要创办这样一个经济研究中心,需要天时、地利和人和。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你当时为什么选择从北京南下深圳?你如何评价这些年来在深圳做的工作?
海闻:2001年,北京大学创办深圳研究生院。我在2002年后到学校工作,当时深圳研究生院遇到很多困难,学校希望我把深圳研究生院做好。
我在考虑这个工作时,更多是因为国家需要。深圳引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如何让深圳继续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这就需要有更好的高等教育。本世纪以来,深圳到了一个需要发展高等教育的时候,这也是我们北大人的一种社会责任。因此,高等教育不光是教育发展问题,还涉及到改革开放的问题。
我在研究生院差不多八年,八年里我们做了很多改革。在人事制度方面,我们率先引进了国外比较通行的tenure(终身教职制)制度;在行政管理方面,我们最早取消了行政人员的寒暑假制度,保证学院和学校的正常运行;我们在财务制度上面也做了很多改革。这八年的工作,不仅关乎到深圳研究生院的发展,也是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对于经济学和商学的人才培养,你认为中国现阶段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你有什么关于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海闻:经济学和商学人才是有区别的。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经济学以理论为主。商学更多是应用层面的学问,要培养人才的应用能力。商学院的有四方面的能力培养很重要。
第一,能力,要懂得如何管理、投资,这些方面我们称之为“能”。
第二,智。不但要知道如何管理和投资,还必须明白为何这样做。所以,商学院还开很多理论课。除了经济学的理论,还有其他方面的理论。
第三,精神状态,叫“体”。现在很多商学院都举办戈壁挑战赛,因为商学院的人才应该身体力行,并且有团队精神。
第四,德。“德”包括商业道德,社会责任,是一个商学院培养人才的最高层次。国际上越来越强调,一个企业家在发展企业时,不光要有个人行为底线,还需将社会责任、对人类的贡献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不管时代发生什么变化,我相信一个企业对社会的责任、道德的底线等这些东西是永远不变的。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你认为相对其他地区,在深圳办商学院有哪些优势?你对汇丰商学院的目标定位是什么?
海闻:第一,深圳经济发达,教育资源比较充裕。一方面,深圳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力量比较雄厚,这是一个优势。另一方面,深圳对市场培训的需求量特别大,因为很多企业家在转型当中都需要有新的知识。商学院有大量的学生:除了全日制的学生以外,还有大量MBA、EMBA学生。
第二,深圳对商学院的研究非常有益,因为商学院在理论上需要不断更新。深圳本身是创新城市,这里头有很多东西可以学习。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商学院的理论研究而言,深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案例库。
第三,商学院的发展需要有经济发展的支撑,深圳城市的发达程度给我们商学院的学生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
北大汇丰商学院真正的目标是世界一流。一流商学院的标准是什么?标准不是学校排名,而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都愿意到这工作和学习,成为一个既是吸引世界人才的地方,同时也是为世界输送人才的地方。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你认为深圳下一阶段的发展将是什么样的?
海闻:目前来讲,深圳做得相当不错。在过去的40多年,深圳利用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发展加工贸易,成为制造业的基地。同时,深圳又成功地完成了转型,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最好的一个城市。
那么深圳的短板是什么?虽然这几年深圳的高等教育发展得较快,但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时间,还需加大引进人才力度,以更加开放的思路去发展高等教育。这对深圳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包含有两个含义:
一是科研。深圳将来能否形成强大的基础科力量,包括能否掌握进一步的创新技术,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人才的培养。需要有深圳当地的学校来培养高端人才。高等教育能否办成世界一流,需要时间的考验和挑战。
目前,我们需要进一步重视的是人文社科的发展。如果人文社科跟不上,永远只是二流的城市。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过去40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你觉得哪些经验是我们仍然可以延续使用的?
海闻:深圳做得最成功的就是经济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
深圳有以下两个地方做得比其他地方更好。首先,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只管政府该管的事情,不带任何的偏见。深圳人不怕试错,社会氛围很好。只要你敢于创新,就不会受到歧视。所以大家就愿意在深圳创新创业。
其次,深圳的法制建设相对其他城市更好,比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过去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深圳仍保持着8%左右的经济增长,那都是靠经验得来的,所以应该保持下去。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深圳是中国快速城镇化的一个缩影,你认为中国在推进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哪些改革?
海闻:年轻人离开农村以后,将来是回不去的,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农业产值占比不到GDP的8%,但我们仍有40%的农村人口,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匹配。我国的城镇化已经和产业脱节了——产业在迅速变化,但城镇化却是滞后的。
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应该做什么?第一,要让新移民安居乐业。留守儿童现象是长远的社会问题,这种状况是不能持续下去的。政府需要关注这些新移民的住房问题。第二,政府需要给新移民提供教育。比如美国。好多移民到了美国后,他们连英文都不会说,政府就要给他们提供基本教育,甚至还需使其学会最基本的工作能力,这样可以让他们自食其力。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你觉得中国现阶段哪些行业增长的潜力比较大?我们可以做哪些改革去释放增长的潜力?
海闻:产业是根据人们的需要来发展的。当人很穷的时候,吃饱饭最重要,因而农业最重要。当人们吃饱饭以后,耐用消费品就变得很重要。而现在,当我国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的水平后,国民对大部分的耐用消费品也都得到了满足,那么人们现在需要什么?
第一,高质量的消费品。这就要求制造业要转型升级,提高质量。
第二,品牌。消费不仅仅是物理需要。牌子是产品的附加值,需要设计、营销、管理等等。
第三,健康。人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下一步就是关注健康。中国的医疗健康行业大有潜力。我们没有足够的医院和医生,特别是私人医生和家庭医生。医疗健康行业占GDP的世界平均比例是10%,美国则高达18%左右,但我们中国只有6%左右,所以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行业。
第四,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包括电影、音乐、电视、体育、教育等产业。这些东西恰恰是到达中等收入水平以后,人们的需求变化所引发的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