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看英国脱欧:仍会在未来对英国加大投资

居小桃 · 第一财经 · 2019-04-29 20:33:53

  原标题:股神巴菲特看英国脱欧:仍会在未来对英国加大投资

  尽管英国脱欧被推迟到10月底,不确定性仍然笼罩着英伦三岛,但“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却并不认为英国脱欧会影响他在英国投资的“钱景”。

  2019年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将于5月4日在奥马哈召开,每年巴菲特和老搭档芒格都会分享他们对于宏观经济的认识。在该股东大会召开前夕,巴菲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无论英国脱欧与否,他“准备好明天就去英国投资”,并称:“我们乐见于将资金投入到我们认为可以理解以及信任的体制中。”

  无独有偶,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拥有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NBIM)也在今年2月底宣布,即使脱欧存疑,仍会在未来对英国加大投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政治系副教授翟东升对第一财经记者解释称,可以用“疾风知劲草”的逻辑来理解一些长期基本面投资者对英国的看好:“从投资角度而言,在系统性风险表达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恰恰容易看出真正强势的个体。”

  “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翟东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巴菲特和挪威主权财富基金这些投资者看好英国的投资逻辑,是来自于对预期差和投资标的的评估,而不仅仅是对宏观经济的考量。
 
  翟东升分析道:“从专业的资产管理和资本配置角度来讲,利益来源于预期差,也就是市场预期和真实情况的差距。像英国脱欧所导致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其实已经体现在汇率和资产价格中了,但未来仍可能改善,有一定概率导致汇率强势和资产价格上升。”
 
  根据西班牙IE商学院在2019年发布的对全球91家主权基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英国脱欧公投后的2017和2018年,英国接收到的来自主权基金的投资额高达228亿英镑,共达成26笔交易,比脱欧公投前两年(2014和2015年)共计的18笔交易还要增加44%。
 
  翟东升对第一财经记者补充道:“像巴菲特这样的投资者的投资逻辑是看投资标的,也就是买入的资产、股权或债券的基本面怎么样,和宏观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挪威主权财富基金首席执行官斯林斯塔(Yngve Slyngstad)此前也回应称:“我们的投资时间视野长达30年以上,当前政治上的讨论不会影响我们对于综合情况的看法。”
 
  近年来,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已经收购了伦敦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并且几乎是所有英国蓝筹公司的大股东,包括巴克莱银行(Barclays)、英国石油公司(BP)、劳斯莱斯、连锁超市玛莎(Marks & Spencer)和英佰瑞(Sainsbury’s)等。
 
  正如巴菲特那句名言“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翟东升认为,这种投资逻辑也可以用“疾风知劲草”来理解:“大风吹来的时候,各种品种的植物都会被吹倒或吹弯腰,只有少数品种比较抗倒伏,这时候你就可以看出来哪些品种是有抗倒伏的潜力的。”
 
  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解释:“从投资角度来讲,这是系统性风险和个体特质的关系:当系统性风险表达比较充分的时候,恰恰容易看出个体特质,比如谁才是真正强势的个体。换言之,在英国整体经济形势不太好的时候,个体如果表现好,恰恰能说明,当经济的宏观形势恢复的时候,这位个体的表现可能就非常强劲了。”
 
  欧洲竞争力放缓
 
  巴菲特对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称,今年公司希望“在境外做出大额投资”,这意味着以往专注于美国境内的投资方式将会转变。
 
  根据并购市场公司(Mergermarket)提供的数据显示,欧洲内部的并购活动已经放缓到五年来的最低。而这也许会为巴菲特这样的非欧盟投资者提供机会。然而,巴菲特在采访中指出了在欧盟国家投资面临的一系列麻烦和挑战。
 
  巴菲特称,欧盟经济态势有所放缓,并且欧盟还在努力应对民粹主义势力抬头。他称,由于这些国家使用不同的语言,并且拥有“完全不同的财政状况”,因此欧盟国家“很难在国家自治与共同利益之间找到平衡”。
 
  此外,巴菲特还认为,未来欧盟可能会发生紧张局势:“如果发生一些紧张局势,甚至有时看来是不可能发生的紧张局势,我都不会感到惊讶。”
 
  对此,翟东升对第一财经记者解读道:“欧洲的民粹主义在未来会愈演愈烈,因为欧洲的实体经济在不断衰败,唯一可能撑一撑的是汽车业,但汽车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也不太好。因此从整个欧洲来讲,我对欧洲的经济前景比较悲观。”
 
  翟东升补充道:“即使是德国也只维持1%的增速,欧洲在全球可贸易部门的竞争力发展的态势不太好,在这个背景下不在或少在欧洲投资是有道理的。”
 
  德国多家著名经济研究机构在上周四(25日)联合公布的经济预测报告中,作为欧元区火车头的德国在2019年的经济增长预测被大幅下调,从去年秋季联合预测的1.9%降至0.8%。此外,根据意大利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意大利已经陷入技术性衰退。
文章评论/ Articl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