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著名经济学家张立群:中国经济具有足够韧性应对挑战
2018年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包括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为世界经济复苏、国际贸易回暖添加了新变数。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这样一个关键时期,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体制机制、发展方式、企业行为等方面都有转变和调整。这些因素汇集成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
尽管面对着空前严峻的挑战,2018年我国经济仍然交出了亮点纷呈的成绩单,充分表明中国经济具有足够的韧性和强大的发展潜力,应对各种冲击与挑战的能力是比较强的。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任务目标有两类,即经济发展“量”与“质”的要求:
量的方面,包括GDP增速要保持在6%——6.5%的区间,物价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总量各个方面的要求;
质的方面,包括经济结构调整的多方面任务安排,例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左右,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等等,以实现更有质量、更加绿色的发展。从预期目标看,我认为包含了这样一个考虑,就是要坚持底线思维。
今年,经济发展面对的挑战是进一步增加的,我们应对下行压力方面的困难是不容低估的。而在此背景下,要看到另一个方面,就是中国经济所具有的韧性和潜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包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等正拉动整个城市群加快发展,也积蓄着巨大的建设发展空间。
2019年,无论在扩大需求方面,或是在提高供给质量方面,经过努力都可以实现明朗的前景。一方面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发挥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使得内需有显著增强,使得总需求下行压力很快得到化解;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我们的制度环境会日趋完善,市场对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会不断提高,高质量的发展也会取得扎实进展。
在宏观政策方面,今年在稳增长的目标之下,特别提到了就业优先政策,并把稳定和扩大就业的要求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实际上,从宏观经济运行来看,增长和就业是紧密相关的,现在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率大概包含200多万个就业岗位。经济增速之高或低,对就业增长非常重要。而从党和政府的角度看,面对经济下行的突出压力,首要考虑的是就业,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
在财政政策方面,包括财政赤字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从2.6%到2.8%;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地方专项债发行比去年增加8000亿元,且要求有效发挥作用。这些部署就是为了从多方面增加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增加有效投资。
货币政策方面,一是强调不能强刺激,不搞“大水漫灌”;二是要求确保流动性充裕,进一步疏通货币通向实体经济、通向小微企业的渠道,来确保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时,必须注重保持合理的总需求规模。所以在这个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做了很多安排。
就业优先在今年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被加以强调,表现出我国在稳增长、稳就业方面的决心和政策力度会显著加大。“要让我们全体人民的创业热情和激情得到充分释放,让十几亿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使得他们在现代化建设中的能量得到更充分释放,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保证不了的。”
“三驾马车”是大家对市场需求一个比较形象的表述,我们一般是讲内需和外需这两方面,内需就是消费和投资,外需是出口。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是在供给侧,因为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就是供给体系质量的全面提高。这是一个渐进的、爬坡过坎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才会把效果充分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我们要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在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之后,针对这个供给,必须有需求、有订单来支持。所以,“三驾马车”对今年化解经济压力、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非常重要、非常关键。
从需求角度来看,对于今年出口的前景,要把风险估计得更充分。而扩大内需是今年稳定总需求、稳定经济增长一个重要选项。要把扩大内需和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包括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改善各种产品供给等,推动消费活跃。
同时要注意增加有效投资,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抓好多个关键点:
一是围绕城市群及现代产业的布局,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灾害防治、民用和通用航空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二是加强水利工程、基本农田等方面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三是改革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让更多合理的住房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
四是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由此入手,通过内需的扩大,提高稳定总需求的能力,使中国经济强大的发展潜力在今年更充分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