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金融服务有自己的规律 发展普惠金融要防止急功近利

居小桃 · 搜狐智库 · 2019-10-12 20:04:55

  原标题:周小川:金融服务有自己的规律 发展普惠金融要防止急功近利  
 
  10月12日,2019中国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会上发表了演讲。他表示,中国处于扶贫攻坚战的阶段,做普惠金融要注意把概念搞得更清晰,使得努力能够起到作用。

 
  他提到,中国在普惠金融方面有不少成效,需要继续推进,有三点:
 
  一是中国总结农信社改革进程,吸取经验,接受教训。首先要看到基础,在亚洲金融风波期间,农信社面临困难,基金会大面积垮塌,如何设计推进执行,要强调健康,和三农共生,是相互促进,不是零和游戏。在改革推进阶段上,设立激励机制。亚洲金融风波期间,三农融资逐渐走弱情况下,通过改革,支持农民的力度取得了成绩,指标得到改进。
 
  二是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在推进普惠金融时,国务院、人民银行、银监会合作推出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也是世界其他银行热衷的体系。搞小微企业应知道其他国家做得怎么样,有助于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和提升空间。各个省通过指标衡量可以知道自己的差距。这个工作有可供参考的经验。从当前看,对指标体系的数字有不足的地方,口径不完全一致,没有引起更高关注。
 
  三是普惠金融在G20列入专门议题。绿色发展有普惠的内容,非绿色金融的往往最后危机普惠。
 
  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对普惠金融带来了的影响和冲击,从过去强调,基层网点到更多的依靠电子网络,这个转变,大家都会给予高度重视,也有不确定性。其中一个是如果更多的依靠数字网络技术,很多小微机构希望更多依靠公共系统,可能出现混合的局面,一是仍旧需要基层机构,另一方面也需要数字网络金融,这两个关系还需要在演进中逐步探索。
 
  科技对普惠金融提出很多变化,变化需要颠覆性,但是金融服务有自己的规律,并不容易发生变化。
 
  一是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共生局面,同时保证金融服务的质量和回报。金融机构如果没有抗风险的能力,实体经济就容易出现问题。
 
  二是金融服务以信息为基础,对客户信息依赖程度非常高。现在有些机构对于信息的管理责任不明确,很可能涉及到普惠、基层、三农的金融,还需要有他自己专有独特的渠道了解基层的信息。
 
  三是风控和监管仍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有些热衷搞普惠金融的,可能更注重其他目标,但往往是对风险的管理、监控、识别出现了不少问题。要减低风险,除了自身风控的建设,还在风险评估和准则上做得更多。
 
  四是要把激励机制和社会责任平衡,做到更好结合。人们强调社会责任,如果激励机制设计不合理,会影响积极性、可持续性,甚至鼓励冒牌的活动。
 
  从中国和世界的情况,我们既有成绩,也有教训。教训中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可持续性的问题,在农村金融问题有三个值得总结的过程:
 
  一是农村金融的合作制。合作制变成不要资本金,实际上减弱金融风险承担的能力,变得脆弱,不能继续完善发展下去。
 
  二是农村基金会,从财务形式和健康性,抵御风险的管理上,出现大面积的垮塌,后来采取了关闭和救助。
 
  最近一次是P2P网贷。P2P网贷中间还有一些很好的新生事物,动机也是为了搞普惠金融,但有些方面还是违背了财务健康,可持续性和监管方面的基本规则,因此也出现大面积的问题。
 
  新型的科技产业从事普惠金融积极性的同时,也有忽悠得比较厉害,只讲好的方面,不充分重视风险方面和脆弱性方面,这样也会有一定的问题。所以,有很多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
 
  周小川提到,当前面临许多重要的挑战,一个是要健全基础设施,给很多多元化、中小型提供健康、可靠的公共服务。可以有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要强调基础设施的完善性,包括交易记录。二是专注普惠金融的机构要弄清自己的信息优势是什么,才能够做得更好、更安全可靠。三是如何降低风险。普惠金融的面如果能做得更广、价更低,也能够走向绿色发展,同时像在三农产品的期货方面形成信贷机制,这是中国目前迫切需要。在抵押品遇到的困难会比其他国家遇到的要多。在挑战之外,也要防止走偏。要防止由于资本市场融资、IPO诱惑,急功近利的做法。
 
  最后,普惠金融应重点抓好可持续性,G20工作组做出了准确的定位。中国非常明确,金融和实体经济,只有提高生产力,供给侧的生产力,普惠金融才能够做到可持续。需求侧也需要不少普惠金融,防止出现过度消费信贷的问题。过去中国金融,基层金融改革和实体经济共生不太被接受,有些人有零和的概念。让金融支持农户发展,信用社也必须有合理的回报,反应风险,使得财务健康,同时资本有积累,才能和实体经济共同增长。
文章评论/ Article Comments